文/阿唐胞苷
“道德伪善”是针对态度对行为的影响而提出的挑战,社会心理学家艾伦·威尔通过对各种人群、态度和行为的总数研究,得出结论:人们表现出的态度很难预测他们的各种行为。
丹尼尔·巴特森把这种态度和行为相背离的例子叫做“道德伪善”,即显得有道德水准,但实际上拒绝为之付出任何代价。
比如:学生对于作弊的态度与他们的实际作弊行为几乎没有关系;对教堂的态度与星期天做礼拜的行为只存在中等程度的相关;
因此,当道德与贪婪同处在竞技场中时,通常是贪婪大获全胜。如果人们并不按自己所说的来做,那么,对于通过改变态度来改变行为的努力常常以失败告终就是再正常不过了。
“吸烟有害健康”的警告仅仅在最低限度上影响那些吸烟者而已;公众认识到观看暴力电视节目会导致淡然和残酷,许多人要求电视节目中减少暴力,但他们仍然一如既往地观看媒体上播放的谋杀节目;保护环境人人皆知,你可能是位老师,在课堂上呼吁过;你可能是位职员,在年终总结时提倡过;你可能是位领导,在年会上倡导过,但是,现实中,你们可能正在破坏环境。
我有自己的想法,强烈的想法,但是我并不总是赞成它们。——乔治·布什
显然,我们的行为和表达出的态度是不同的,这促使社会心理学家去寻找原因,最终的答案:
我们所表露的态度和做出的行为各自受许多因素的影响。
我们的态度能够预测我们的行为;
1.如果把“其他因素的影响”最小化;
其他因素包括外在和内在的,特别是内隐态度对我们的行为有着深远影响。因此,我们要秉承一个总体原则:当我们观察个人总体的或通常的行为而非单独的某一次行为时,态度对于行为的预测效应会变得更明显。例如,我们很难预测一个人下周是否去做礼拜(因为天气、传教士、一个人的感受等都会影响做礼拜的行为),但宗教态度能够很好地预测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个体的总体宗教行为。
2.如果态度与预测的行为紧密相关;
计划行为理论可以说明这一点,一个更好的预测个体行为的指标是,了解个体的行为意向和他们知觉到的自我效能与控制感。所以,相对于对健康生活方式的总体态度,人们对慢跑的特定态度能更好地预测其慢跑行为;相对于吸引有害健康,人们对吸烟更易患肺癌更能预测抽烟的行为。
3.如果态度是强有力的(以某一些事提醒我们牢记这点,或通过直接的经验意识到这点);
自我意识强的人通常会受自己的态度影响,这诱发人们关注自己内在信念的方法:或许可以通过让他们在镜子前做出行为来让他们自我觉知。就像商店中与人等高的镜子也许能让人们更多地意识到自己对于盗窃的态度。同时,最好的用来预测行为的态度是很容易想到和稳定的。比如大学生对学校的住宿供应短缺表现出抱怨等消极态度,但假如有机会采取行动时,只有那些从直接经验中获取态度的人才会采取行动,也就是自身经历过,或面临过这种情况才会采取行动。
因此,我们上述有关环保方面的“道德伪善”,要想真正改变态度并付出行动,应该这样:
1.从总体原则出发,来考察个人行为。平时的语言和行为是否表现出环保,内在的自我是否具有环保意识。
2.当周围的亲戚和朋友有因环保问题而遭受身体或经济损害的,这能更好地预测环保行为。
3.但环保意识强的人,遇到真正涉及到自身利益的环保问题,会易付出行动。
毋庸置疑,言行一致令人愉悦、和谐。——蒙田,法国作家,《蒙田随笔集》
本文完
感谢您的阅读
欢迎关注
文/阿唐胞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