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叫张三,是个读书人。
家境不太好,从小手不能提,肩不能挑,我爹娘思前想后,让我跟着乡里最有名的老先生读书,到现在也有二十多年了。
又到了一个秋高气爽的季节,今年的秋天看起来特别美,我收拾了行李行囊,踏上了一条见证苦读成果的路——科举。
我要参加州试的进士科考试,科举考试并不是大家想象中所有人考同一张考卷,按大类分有常科和制科。
常科是大部分考生三年一次的三级科举考试。
制科是皇上特别下旨要找哪一类人才临时举行的考试。
考试的科目也有很多,有进士和诸科等等,考不同的题目,挑选不同才能的人才。
我选的是最难考,也是考的人最多的常科进士科考试。进士科虽然不容易,有人考了几十年都考不上,但只要考上了,就是平步青云,为官做宰的命!
瞧,和你们说着话,一下子就来到贡院了。
再检查一下我的笔墨纸砚,铺盖口粮,都准备好了。
我排到队伍最后,人可真多啊,好不容易轮到我忙找出“浮票”,也就是准考证递给门口坐着的搜检官,把带的东西递给一边站着的士兵。
浮票上写着我张三的名字、籍贯、相貌特征和担保人。
“你脖子上有颗痣露出来我看看。”搜检官对我说。
我忙拉开自己的衣服,露出那颗痣,心想我屁股上还有一颗呢,就不给你看!
“好了,进去吧。”搜检官收了我的浮票,给了我一张座位号,让我进去。
想想我们宋代考生也是够苦的,读的书一样也不少,考的东西也多。
唐代还能带两本参考书进去“参考参考”。
找枪替也是司空见惯,连考官都习以为常,那个温庭筠在我们这儿最出名的可不是诗词歌赋,而是他做过无数次枪替。
到了我们这个时代,别说带本参考书,连带个小纸条都会被人赶出去,你看我带的馒头都被人掰开检查,笔砚就更不用说了。
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号舍,三面围墙,一面敞开的小房间,未来几天都要在这里过了。
主考官早早就坐好了,巡考官也各就各位,望楼上站满了士兵,我把铺盖铺好,文墨都准备好。
深吸一口气,先让自己冷静下,趁这会儿工夫看看旁边的人,有的人手忙脚乱,有的人闲神定气,看得出来不管是谁心里都很紧张。
第一场考大经是所有进士科考试中最难的一场,内容多而繁,这场决定了后面三场的心情,考不好后面可能都砸了。
我把心里能想起来的内容胡乱背诵了几句,都坐到考场上了,现在还背书有什么用?不过是安慰一下自己。
“铛铛铛”钟敲响了,巡考官把试卷分发下来,大经考试的时间非常长,主要考核的内容:《诗经》、《书经》、《周礼》、《礼记》等等,记忆、理解、分析为主,利用书里的话来分析解答。
拿到考卷看了看,还好都是我比较有信心的内容,立刻奋笔疾书起来,这场考试只怕一天也考不完。
我足足写了两个时辰,感到有些累了。
“求求你放过我吧!”
安静的贡院里突然响起了哭喊声,巡考官让人把一个头发花白的考生架了出去。
典型的作弊被抓,巡考官手里拿着一支笔和一张白纸,这种“夹带”再常见不过,毫无技术含量。
像什么笔管、砚台里夹带,衣服啊夹带,都是些老的不能再老的办法了,就是拼胆量,看眼色。
巡考官也不傻,这种把戏一眼就能看穿。
最近市面上多了种“神奇药水”,用笔蘸了米汤把书写在衣服上,根本看不出,涂上药水就一目了然了。
不过终究是亏心事,做了心也不安。
刚才那个被赶出去的考生和我父亲差不多大,应该考了许多年不中,心灰意冷才想出这招的吧?太可惜了,这样的读书人真不少。
考完大经,我总觉得浑身不舒服,在小小的号舍里,站也站不直,躺又躺不下,才考完一门,精神就已有些萎靡了。
别人也好不到哪儿去,一个个黑着眼圈,双目无神地吃着干粮。
第二场考兼经,主要《论语》和《孟子》,可别小看这两本书,这可是考试核心,是四场考试中的重中之重。
光能全篇背诵只是入门,还需要文理皆通,字字明义,书里每句话怎么想、怎么看、怎么做,都要清清楚楚。
拿到考卷,我松了口气,虽然不能说胸有成竹,心里有几分底。
第三场考论,根据考题提出自己的观点,用儒家经典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第四场考策,就是提出自己的治国良策,千万要小心,别得罪了皇帝和大臣,否则不仅是考不上的事情,可是要杀头的。
好容易几天的考试终于都结束了,我们可以回家喘口气。开关门可不能休息,他们要把考卷送到誊录院誊写一遍,再糊名,最后送去批阅,这么多考生等到出榜也快冬天了。
终于等到放榜的日子,好紧张啊!我也不会干别的只会读书,这次考不中再等三年不知道家里揭不揭的开锅?
仔细一看居然考中了,还是第九名,真开心!
高兴没多久,麻烦事就来了,这里离京城很远,春季的省试已经迫在眉睫了。春节不能在家中过了,这么大了我还是第一次要出这么远的门。
最困难的是路费可怎么办?
爹娘听说我考中了也是又高兴又烦恼了,我也明白家里拿不出钱来了,拼拼凑凑,母亲又是哭又是舍不得。
我打算和几个相熟的考生一起走,路上有个照应,回家没几天收拾好行囊,出发去京城。
虽然一路上有驿馆可以休息,价钱也便宜,可我到底没什么钱,常常蹭同行友人的,他们总拿我开玩笑,笑我考中了也没有当大官的气度。
我知道他们说我像乞丐一样,可人穷志短,我一定要考中,为自己和爹娘争气。
走了快两个月终于到了京城,京城又大又繁华,可我哪有时间看这些?
离省试没几天了,到处都是贩卖模拟题的,我看了看那些题,和州试根本不是一个档次,实在太难了。
我心里很受打击,拿出书来一遍遍地看,争取多看几遍,我越来越担心自己考不上。
省试的日子还是到了,京城的贡院比州府里的不知大了多少,到处能看到士兵扛着刀在巡逻,我心里和打鼓似得,好在进去的流程和州试差不多,我才没有出洋相。
拿到考卷真的难了好多,很多论点都是我没见过的,我可能读了假论语和孟子,几天考试结束,我整个人都灰心丧气,离放榜还有一段时间,身上的盘缠也不够了,只好在路边摆个摊替人写写信什么的。
终于到了放榜那天,我一边走在去查榜的路上一边心里求神拜佛,千万要中啊!
这次可是背水一战。
看来看去看到最后几名,终于看到自己的名字,我中了!现在是贡生了,天子门生啊!
我仰天长笑三声,回去准备殿试了。
同行的友人都落了第,这也没办法,他们准备回去了,就算心里不好受,对着我却有说有笑,还主动拿出盘缠接济我。等待我的将是殿试,就算落第,我也能回家乡当个先生,起码我见过天子,他们不愿意和我交恶。
我笑着接过,这就是人情冷暖。
殿试当天我穿上最好的衣服跟着禁军走进皇宫,在宫门口身上的衣服全要脱下来检查,殿试时间不会太长,就算我们不累,皇帝也累。
身上的衣服全被翻遍了,不许带多余任何东西,我想也没人敢在皇帝面前作弊,弄不好小命都没了。
走进一层层宫门,终于到了殿中,皇帝来了,谁也不敢抬头,纷纷跪了下来请安。
“好了,开始答题吧。”他威严地说了一句。
殿试只考策,只有一道题,千字以上即可,这次的阅卷是皇帝亲阅,除了文章内容要好之外,字迹、辞藻都要精心雕琢。
时间并不多,大家都很紧张却不敢再皇帝面前表露出来,如果皇帝对你的印象不好,只怕考上了也没用,谁会要一个晕倒在考场上的人做官?
时间差不多到了,我也写完了,虽然不算是斐然之作,也能算中规中矩。
殿试就没有放榜一说了,朝中会有人来通知你,皇帝会在宫里设宴,有幸参加的,自然是高中的人,没有通知到你自然落榜了。
等待通知的那几天是我人生中最漫长的时光,当看到礼部一行人找到我的时候,我激动得差点哭出来。
结果是我考中同进士出身,是最低的等级,进士科的三个等级分别是: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每个等级都有前三名,当然进士及第的前三名最厉害,分别是状元、榜眼、探花,所有殿试中上榜的都可以参加皇帝设的“琼林宴”。
那是我吃过最好吃的一顿饭,虽然战战兢兢生怕自己说错一句话,做错一件事,可是吃完这段饭,皇帝就会给我安排官职。
我世代务农,直到今天终于出了一个当官的,不靠亲不求人,全靠读书就能走上人生巅峰鞥,这就是在宋朝考科举最大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