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部电影还没上映的时候,噱头之大已经让我早就关注了,进电影院之前已经看过很多影评,其实也已经知道电影大概讲什么,但是看过之后才能发现很多细节传达出来的讯息。
我喜欢看完电影之后去看看不同的影评,因为可能每个人看到的角度和理解的意思不一样,这才是我觉得一部电影带来的最有意思的地方。就像一道阅读理解有开放性的答案,而不是只有一个标准。因为只有这样人们释放的观点才能肆意碰撞出更多的火花。
纵然很多人看完之后吐槽满天飞,说范冰冰出演没有代入感,说故事情节站不住脚,说冯小刚鸡贼,说他装傻。是的,我也赞同这些槽点。当演员本身的话题性盖过角色所承载的厚度时,观众自然而然容易出戏。即便在观影过程中,圆镜头所呈现的都只是轮廓而没有特写的五官,我们的第一反应她还是演员范冰冰,而不是那个真实的农村妇女李雪莲。还有化妆也遮盖不了的细腻的皮肤和纤细的手指,加上那蹩脚和生硬的方言,生长于影片取景地(江西安徽附近)一带的我,听起来时不时还犯些小尴尬。
关于故事情节,影片主要讲的是农村妇女李雪莲为了丈夫秦玉河能从厂里分到一套房子假离婚,谁知假离婚变真离婚,秦玉河分到房子后另娶新欢,于是李雪莲告到法院希望法院判他们离婚无效,法院没有这样做。然后她一路把这个事告到了县长,市长那里,后面因此还蹲了监狱。出监狱后她听了牛的话不再告了,只是想要秦玉河给她一个说法:承认当初跟她只是为了房子假离婚,然而扯到后面,秦玉河说了句:你说你是李雪莲,我看你是潘金莲才对(请自带武汉方言)。自此才有了她为了证明自己不是潘金莲的一系列动作和“咽不下这口气”的十多年上访,不过最后她说了其实是因为胎死腹中的不甘。
故事的背景时间虽然没有清晰地交代,但是可以看得出应该是上世纪九十年代,跨越十几年到2000年后。其中的荒谬之处一看即出:李雪莲本来就是为了骗房而离婚,发现自己吃亏后还告到法院,她就不怕法院追究她骗取国家财产的行为吗?法院的审判维持原状,她不满于此继续上告直至北京,为此从该省长到法院院长全被免职,国家干部难道就这么容易的被革职了吗?还是一锅端。细思极恐,再想下去这部电影都是不成立的。包括这个电影于今天的我们而言,价值观都是扭曲的,我们无法理解一个农村妇女因为别人说了一句她是潘金莲,因为自己的小聪明而吃了亏,而摊上自己十几年的时间去求一个所谓的说法,别忘了她还有一个大儿子,虽然这个孩子自始至终也没出现过,后面提都没提过(败笔)。你可以说因为时代的局限性,妇女的声誉很重要,可是看到后面,你纵然可以认为她不是潘金莲,可她还是那个单纯的李雪莲吗?
如此明显的逻辑矛盾,难道导演自己完全不自知吗?当小钢炮决定就是要拍一部批判现实的黑色幽默电影,而且还是涉及如此敏感的体制话题,不得不处处小心翼翼。优秀的作品应该是随着剧情的发展层层推进并彰显人物的性格,而这里的人物形象完全脸谱化,像是为了凸显主题而刻意安排的一系列事件。可能在协调好电影要表达的意思和剧情的逻辑上导演真的失手了 ,也可能是导演为了表达批判现实而故意做出的妥协,这是一种明知道不好而无法改变的现实,毕竟厉害如冯小刚知道和做到之间也有一段距离。于是就有了观众在影院被黑色幽默逗笑的同时伴随的一丝小尴尬,很多地方欲言又止,欲盖弥彰,当影中的领导操着带方言的普通话一板一眼地训话时,我好像听到了大家心底的笑声。
诚然内里矛盾重重,但至少它还有一件华丽的外衣。圆镜头下的江南水乡多了几分温婉,彼此相得益彰。于我而言,熟悉的乡音和建筑,还有地方官员的举手投足,更让我增加了几分亲切,有一瞬间我仿若回到了家乡的小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