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望到极点的心灵之声
----解读唯美咏月诗背后的别样情怀
月到中秋分外明,今人赏咏月诗,体会到的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温情."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丝丝乡愁,甚至还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举国欢庆, 可是如果我们能穿越时空,就会发现这些今日看来美好的诗句背后并非都是温情与美好.而是古人这些咏月诗背后的绝望,诗歌中这些现在看来非常美好的意象,其实很多都是古代诗人绝望到极点的心灵之声.
(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表面温情脉脉内里是绝望的哀愁
月亮是中国古代古典诗歌最基本的意象,和今人理解完全不同的是,古人凡是写月的诗歌,没有唯美的东西,包括王维等诗人诗句中月的意象,几乎所有提到月亮的诗句,都有一种绝对的哀愁,包含一种非常绝望的东西.
苏轼在写<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时候正值被贬官到江南,那时从中原被贬官到江南的官员,不允许携带家眷,江南是当时中原认为的蛮夷之地,贬官是罪人的待遇,很多官员在贬官途中因"愁"而死,对苏轼来说这无疑是一种极其残酷的惩罚,"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因为相隔千里根本无法无法与家人共婵娟,当时的通讯和现在完全不一样,家人几乎没有音讯,所以只能愿人长久了。着是中秋佳节难以明说的绝望.
(二)"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本无故乡,"思"字尽显残酷
几乎人人都能倒背如流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否只是简单的表述乡愁呢?很多人不理解这首诗里包含的意思,<静夜思>一直以来被当作童谣一样吟诵,但人们不知道这首诗了提到了故乡,而李白一辈子却没有故乡,这是由他的个性,精神状态决定的,而且他出生的地方是在中亚,今天的吉尔吉斯斯坦境内,在唐代的版图上,那不是中原文化覆盖的地域,是中原文化没有办法抵达的地方,是真正统治没有办法关怀的地方.唐代由盛转衰后这个地方成了别国的版图,依照李白的性情来说,任何一个地方,不管官场也好,民间也罢,都不能容纳他,世上没有可以让他安居乐业的故乡.
他这个人和他所在的时代无法建立起故乡这种关系, 无论如何他都是异乡人,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月亮本来诗情画意,可到了第二句就变为霜,马上让人不寒而栗,一个是霜的寒冷,一个是月的澄澈,两者不相容,本身很矛盾.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样的时空格局设置和内心关系设置,表达的东西是非常残忍的:一个人无法回到故乡,透露出无尽的宿命意味.
(三)"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美景与幸福无关,全是离愁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誉满九州被评价为"孤篇压倒全唐"这首初唐的诗歌写尽江月之美但这首诗描述的怡人美景,字字句句都是在衬托离愁.这首诗对词句的使用,对美景的渲染几乎达到了极至的状态,甚至奢靡.但仔细阅读其中的句子不难发现,无论诗人咏月还是描摹江景,都在突出思念,例如"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谁家今夜贬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还有"离人""还家"等字眼.每句都提示家中妇人对离家远行的丈夫的思念,离人音讯全无,只能是"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句句都是在写美景,但美景没有给人带来幸福,缺少人和自然和谐的东西,实际上它们跟美跟幸福没有关系.
此外还有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等诗句都是带有祈祷性质,这些看似唯美的诗句背后,其实是我们现代人无法体会的無解愁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