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1/3《成功,动机与目标》(二)
现在还是未来:学会转换思维方式
如果你想从“为什么”和“是什么”的思维模式间得到平衡,你就需要了解自己何时可能会偏向于哪种思维方式。这样你就能洞察到什么时候自己会对某种方式偏心,为之妥协。在前几章里作者提到过,当一件事变得容易或熟练后,大多数人喜欢采用“为什么”式思维。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时间——具体来说,是从你开始计划到开始行动的时间。你从明天还是下个月开始减肥?你打算下周还是明年去度假?研究显示,我们偏向于用大而抽象的概念,也就是“为什么”式思维,来理解较久以后才会贯彻的计划。反之,我们理解近期计划时则会侧重于更切实际的想法——我们完成这件事需要做的“是什么”。
其实其中的区别对我们做选择和决定来说是相当重要的。这种区别也会带来不同的麻烦。“为什么”式思维会使你更看重心理学家所谓的“合意度”信息,意思就是说,你做的这件事或达到这个目标对你是否有好处,将会多有趣,多愉悦,多有益。这些都是我们思考在较远的未来要做的事情会问的基本问题。
更加具体的“是什么”式思维会使你更加重视“可行度”信息——你是否真的能做到你要做到的事?有多大把握成功?你面临什么阻碍?当我们考虑近期要执行的事时,这些是我们想的更多的问题。
你是否想到过,为什么关于将来的计划总是刚开始听上去不错,但越临近越发现不对劲?于是我们就慌了神——因为你下定决定做这件事时并没有花时间去考虑这件事是否可行。你只想了“为什么”,却没有想过方法“是什么”。也许这么说能够给你点安慰——“我们大多数人都一次次地掉进这样的陷阱里,因为我们习惯于用“为什么”来考虑未来的事,而较少思考究竟如何实现这些目标。”于是我们选择了有潜在丰厚报酬的目标,却带来了一场噩梦。
对于近期将执行的事,我们却犯着同样的错误。你为了减少麻烦曾拒绝过多少有意思有价值的临时机会?(文中作者讲到她曾有一次免费的印尼之旅的机会,很遗憾的是当时作者嫌麻烦婉言拒绝,后来因此后悔不已)我们很多人都做不到彻底地随心所欲,也无法抓住偶遇的眼前机会。这时的我们太注重了“是什么”而忽略了“为什么”——太纠结于细节而放弃了可能很有价值的机会(或是比较容易得到的东西,比如作者的印度之旅)
换言之,说到未来,我们都像探险家;说到当下,就都像会计了。
“为什么”和“是什么”思维方式的不同不仅局限于我们的决定中。利伯曼和特罗普在另一项实验中让人们为工作和休闲相关的事宜安排所需时间,行动开始时间被设定在一周后或一年一周后。人们为近期事件安排了平均82个小时,而较远的事则安排了平均68个小时。也就是说人们觉得现在比一年后多出了平均14个小时。显而易见,这不现实,但这解释了我们为什么总挣扎于原以为准备事件充分的各种目标和计划中。
心理学家总被问到这样的问题:“A与B之间我选择哪件事比较好?”“我要发泄出情绪还是做点别的把注意力从烦心事上转移?”“要是仔细研究错误还是要抛下过去?”我们常常被迫回答道:“视情况而定。”所以如果你问我是应该看到西瓜还是芝麻,你便逼我毫无选择地说出那句——视情况而定,具体的说,是视目标而定。
对目标采取“为什么”式的大体思维能使你更有动力、备受鼓舞,专注于你能得到回报,并增强自制力与毅力。而“是什么”的细节思维在你做困难或生疏的事时最有帮助。它能使你专注于操作细节,从而完成任务,并且能帮助你防止拖延。
大的成就不是采用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就能得到的。你需要知道如何为排除特定的困难而选择相应的思考方式(或者知道如何为帮助别人实现目标使用恰当的表达方式)。
正面思考:不要盲目乐观
当你为自己树立目标或正在为目标努力时,你大概已经非常了解“正面思考”的重要性了。“相信自己,相信自己可以实现这个目标,你就能成功。”我们能轻而易举地把一个普通大小的书架塞满持这个观点的励志书籍。这也是研究型心理学家颇感兴趣的课题。
看来这个世界钟爱乐观的人。好消息是:乐观精神在我们大多数人自然存在。在对乐观信念的研究中,心理学家常常发现大多数人相信自己比同龄人更有可能遇到好事——事业成功、拥有房产、赚很多钱、活过90岁。我们相信自己比较不可能离婚、犯心脏病、嗜酒成性、买到残次的新车。总的来说,这样想是好的。说了“总的来说”就意味着还存在重要的局限性——你乐观的同时要小心,要确定乐观的方向是对的。
你知道吗,对未来乐观看法不止一种。想象一下你现在有个减肥的目标。对于这个目标就至少有两种“正面思考”的方式。你可以这样对自己说:“我有能力减肥,我有信心一定能做到!”换句话说,这是对“成功概率”表示乐观。
你也可以对自己说:“我能轻松拒绝甜甜圈和薯片的诱惑;遵守新的运动计划不成问题!”换言之,这是对“轻松克服困难以获成功”采取乐观的态度。
讲起乐观对于现实目标的重要新时,大部分励志书籍都把这两种正面思考方式混为一谈了。他们告诉你要相信自己能胜利,能轻松地胜利。可惜,这种混淆是大错特错的,因为一种方式使人受益,而另一种则是导致失败的因素。
让我们来看看第一种方式——对“成功概率”的正面思考。在对动机的研究中恐怕最为广泛了解并接受的理论便是“期望理论值”了。这个理论大体上讲述了人们有动力因为下列两个因素:一、他们有多大可能成功(这是“期望”部分);二、他们从中能收获多大利益(这是“价值”部分)。不用说,越有动力越有可能达到目标,所以这并不是“流行心理学”自我安慰的一套无稽之谈。相信你成功真的会使你更有可能成功。
既然相信自己能成功是件好事,那么相信自己能轻松成功、抗拒诱惑、排除万难肯定也是好的了(第二种正面思考方式)。这乍一听起来仿佛有道理,但实际却错得很离谱。心理学家加布里埃尔.奥尔根大量研究了“相信自己能成功”与“相信自己能轻而易举成功”这两种不同信念对动力所产生的影响,屡次发现他们对成功起着极为不同的作用。
奥丁根的研究显示,相信目标艰巨的人会做更多准备,下更大功夫,为目标作出更多行动。他们预料到要努力奋斗,便也是这样做的。相反,那些相信找工作很容易的毕业生寄出去的申请也比较少;那些以为自己会闪电般地、无可救药地和暗恋对象互坠情网的人也是比较不可能在现实中找到伴侣的;认为即将到来的考试是小菜一碟的学生复习得明显比较少;以为能轻松适应新换的髋关节的患者做康复运动也比较少……说到底,觉得实现目标轻而易举的人根本就没有做好充足准备去迎接未来的挑战,然后当梦想破灭时他们就有可能崩溃了。
心理对照
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树立并实现目标而不是活在白日梦中呢?最佳策略是用乐观的方式看待目标,同时用实际的方式思考具体需要做什么才能实现目标。奥丁根把它叫做“心理对照”——首先你得能想到目标的实现,然后再反思其中的障碍。如果你大学毕业想找份高薪的工作,首先要能想象自己被一家顶级公司录用,然后再考虑你和这个目标之间存在什么障碍——比如其他优秀应聘者。这就使你不得不寄出很多份申请,不是吗?这就叫做:感受“行动的必要性”——这是实现目标所需的关键心理状态。幻想找到份好工作或者与倾心以久的暗恋对象坠入爱河是件很有趣的事,只不过你不会因此取得任何实际进展。心理对照能引导我们聚焦于必要的行动,从而把愿望和白日梦转化为现实。
值得提出的一点是,心理对照只能助你致力于你真心相信可以实现的目标。(这里我们再次看到相信自己能成功的重要性)如果你不相信自己能成功,那心理对照会让你从这个目标中解脱。其实就是说,它能使你抛开无法实现的幻想。这实际上也是使用此策略的另一个好处。考虑你想要什么以及障碍是什么可以使你头脑清楚地作出好的决策——当成功概率很高时,你会更致力于这个目标,从而更有可能实现它;当成功概率不怎么乐观时,你能认清状况,放手前行。
总结
在本章里,作者讲述了树立具体而有挑战性目标对提高动力的重要性。我们看到理解并阐述这些目标的不同方式对成功概率产生的不同影响。我们还了解到引导并巩固对目标进行的正面思考(还有现实思考)所带来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