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王小波病逝24周年,4月6日《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雷海为打败北大才子夺冠。这是我朋友圈刷屏的两件事情,
先说王小波。周国平老师对王小波作品的评价是:调侃中有一种内在的严肃,鄙俗中有一种纯正的教养。高晓松对王小波的评价是:在我读过的白话文作家中绝对排第一,并且甩开第二名非常远,他在我心里是神一样的存在。
形容王小波,特立独行,有趣的灵魂,独立精神,思想自由。人们每年四月对王小波的祭奠也表达了对独立思想和批判性思维的一种追随。
再说雷海为,一个送外卖的小哥在中国诗词大会的第三季打败了北大才子夺冠。关于雷海为,我们的标签是“梦想”,“坚持”,“信念”,“热爱生活”。
其实我更喜欢网友的那句评价“你永远不知道给你送外卖的小哥有什么才艺”
关于王小波和雷海为刷屏的背后我在深度思考一个事情,他们身上拥有的什么才是我们最推崇的?
一、越来越匮乏的感情传达
王小波和雷海为第一个共同点都是以语言为载体被大众所认识,只不过一个是写白话文作家,一个是诗歌的爱好者。在小波离世24年后的今天,诗歌节目爆红。让我越来越感受到,我们对感情传达最基本的需求正在爆发——就是语言。
我们生活互联网化代表了更快速、更简单。我们交流的语言也变得更快速,更简化。流行词我摘录了一下有这些“皮、怼、怂、污、real、浪、666 ”。
简化语言带来的是感情的匮乏,就像以前一个段子别人看到落日是“落霞与孤鹜齐飞”;你发个朋友圈就是一长串的666666;
徐志摩找女孩子睡觉是“我想和你看日出”;你发消息过去是“约吗?”
苏轼写思念是“不思量,自难忘”;你想一个人的时候就是“在吗?”
真实情况是,我们更多时候用图片代替了语言。
我曾经写过两句话:
你能使用的语言范围就是你的智商的范围;
你的价值观里面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还有你的语言;
二、单向度标准的桎梏
单向度这个概念是来自赫伯特·马尔库塞所著《单向度的人》,有一点晦涩难懂也是我书柜里面最难读的一本书。 讲的是人们缺失批判性思维,思维方式变得单一容易受到操控,价值观、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巨大统一,使得人们丧失了理想。
这本书和《娱乐至死》一起读大有意思。《娱乐至死》讲的是以电报和电视为首的新的信息媒介的流行使得信息碎片化、零散化,打破了传统的“推理的、逻辑的”思维方式。
简单来讲,我们开始缺少辩证的思维,价值观趋于统一和维度的单一!
我朋友圈里面才发生的一起两位朋友嘲笑创业者的事情,内容是“谈么司改变世界撒。还不如讲一哈子哪个屋里要拆房子,阔以拆几多钱。”
还有一篇推崇备至的文章《我衡量一个人的能力,就是看他能赚多少钱》。
我们部分价值观开始变的单一“钱”
生活中比比皆是,对一个孩子的衡量就是考了多少分。如果是高分喜笑颜开,什么都满足。如果是低分,直接就开始凶“你有么用,我天天把你吃,把你喝,我几累额,才考列一点分,你好意思回来?”通过分数高低来通盘判断一个孩子优劣,好坏。
我们对孩子的评判变成了单一的“分数”
对我们做内容的人来说,阅读量等标准也成了唯一标准。所以才有一些内容平台无下限的炒作,骗取流量、内容浮夸、不负责任、更不会考虑价值导向。
我们优质内容的评判变成了单一的“阅读量”
我们开始从多维度高维度来衡量一个人,变成了越来越单向,越来越低纬度,就像囚笼里面的鸟。一个国家没有了信仰很可怕,一个人如果没有了独立的思想更可怕。
我在细想,24年后的今天王小波任然被推崇备至就是他更丰盈的思想,和特立独行的思维,以及传达出更美好的感情
同样于雷海为而言,他身上也具备这种特质——丰富的文字情感,多维度的生活价值观(他喜欢诗歌,戏剧)。
很多年前以梦为马,不忘初心的事情其实很常见,只是我们慢慢都把他们遗失了。
我父辈下了一辈子的象棋,我爷爷辈写了一辈子的毛笔字,我怀揣舞蹈梦想的同学正在培养下一代,读书时代的老师孜孜不倦对我们教导,会为我们的顽皮而掉眼泪……
但是慢慢的我们开始遗忘,我们追逐更娱乐,更暴力,更单向的东西,而我们自己还没有思辨的能力去判断。
或许,我朋友圈刷屏的王小波和雷海为是因为我们正在为我们所退化的能力做祭奠吧。
PS:本人文章均简书首发,不接受无偿转载和借鉴,如有抄袭一律采取法律保护。
如需授权请联系我。
大家有任何个人成长、工作迷茫、职业规划等问题,均可以后台咨询我。我每周会为一位朋友解答。如不能解决的问题,也会悉心帮助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