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整理这些年来的日记,随手翻看、细细阅读曾经的心路文字,每每拾得感慨或深思的点滴。尤其进入HX四年多来的时光,也是年龄渐长、生活随之稳定乃至成立小家庭的阶段,与之前小年轻时的无所顾忌色彩大不一样。在这段日子里,有一位曾经的领导,见证了我人生经历的转折,更是我心灵认同的师友——李巍巍博士。
李博士离开HX已经两年有余。其实本来早就想写点什么以怀念和博士相识相处,但一直徘徊,也许是在等到某天我真做出了什么有点意义的事情,比如将思索集结成书时,专门献给我的伯乐。现在,离那种时刻的到来还有些远,在又一个闲暇的午后,凭借着记忆,聊写下一些关于李博士的文字吧。
先摘录一段当年进HX被李博士和程主任面试后不久写的日记原文:
“……当天主考官是一位副总裁,一位HR总监,也就是现在看来将领我走完一段特定人生旅途的职业导师、清华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李博士。那天我的思维特别活跃,回答得更是滴水不漏,但是很快,我发现自己遇到了一个符合我的标准的“睿智者”,面对经验、学识胜我多倍的李博士,我第一次感到有些招架不住,最后索性认输,呵呵,但奇怪的是我一点不感到难为情,相反我服他,对那些有创造力的有思维价值又有品的人我才敬服,否则,无论你名气、地位多大,我一概不卖帐。”
“当他谈到“方法论”的指导力量时,我心头一震,竟然遇到知音?只有思维极具深度和辨证观的人,才会有如此的见地,由此我判断他不该是个俗人。李博士指出我正是因为没有在一处沉下来做,才对专业显得什么都懂却不能深入,我完全赞同,认为他的评析一针见血;他又问我是否读过康德的书,而康德是我最推崇的哲学先师之一。最后,他说我“小伙子形象又好,条件这么好,如果能沉下来跟着我学两三年必定前途无限,否则可惜了”,我无语,但心底的天平已完全倾向这里,也许,这将是我人生的触点。”
曾记得,有同事谬赞于我,称我是“HX绩效管理地图之父”,我淡淡地笑,坚定地纠正他:胡总和李博士才是创造地图的人,我不过是跟着做而已。曾记得,08年李博士安排我给总部和营业部同事讲了好几次绩效管理地图,惭愧的是讲得不太好,幸运的是在其中一次讲课时听众中就有我未来的爱人,遗憾的是2011年10月我们举行婚礼时李博士早已离开了HX和成都。
曾记得,地震后的第二天,在HX楼下对面的大排档简易大棚里,李博士等公司领导临时办公,而绩效管理地图的制订正逢关键时期,作为主要工作人员我也跟着忙碌,不断地讨论、反复修改。其后的一周内,余震不断,人民公园的茶座、公司一楼的临时办公区,都留下了李博士和大家并肩工作的身影。
曾记得,公司组织中高层在九寨开会,那时我已不在李博士分管的人力部工作,而是作为总办工作人员随行。会余在黄龙之巅,大家按体力不同走得有前有后,我的“职责”是跟随坚持锻炼体力很好的总裁冲在最前。到了山顶不久,总裁办同事电话告知我后方的李博士身体出现缺氧状况,准备坐索道下山。我立刻联系山脚下的同事予以接应,并快步走竭径下山,直到看到李博士无恙。
总裁办同事是了解李博士和我的“关系”,是知遇,是师生。也知道我是怎样的人:也许心中焦急匆忙下山,但见面不过一声“您还好吧?”式的问候——感情纵然无从流露,一切昭然于行动。
李博士又是怎样的人呢?我又一次想到了“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这句古诗。形容惊霄时用过,剖析我自身时用过,是的,我们在本质上都是一类人:心智求索的同时,不免一丝孤寂。无关乎身份地位,纵然李博士身为副总裁,也不例外。对这类人,知其者惺惺相惜,不知其者永难知。他们与人为善,却又令人却之,也许,思维的深邃本身就构成了一道内在的鸿沟。
李博士,才华横溢,知识纵贯理工、经管。论思维的高度,以及思维转化为成果的效率,我这辈子未见其右。天下的博士何其多,公司的老总亦多如云烟,但正如我之前常说“世间成就的高低并不是按智慧和道德来匹配的”,因此,在我眼里,“副总裁”的称谓于李博士并无太多意义。
与博士的知识和思维相比,真正令我敬佩的是他的心胸和学识的包容度。在这个天才辈出的年代,有知识的人自然不算少,但兼具心胸者方可称大智慧。李博士,就是这样的学者和领导,他可以随时发自内心地认真倾听一个普通年轻员工的建议;他可以对他不曾听过的观点谦逊求问,哪怕这个观点听上去有那么点荒谬;他更可以包容与他的观点相左的意见,只要你能说服他,你的意见就会成为好的建议——这是一个真正的求知者和大师所具备的风范!
因此,我感动于斯,我自问再难遇到这样的领导。也敢说身边的朋友在自己一生的职涯中也很难遇到这样具备真知灼见又倾心相授的领导。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天才横出,却也是沽名钓誉的时代。尤其在职场中,尔虞我诈、笑里藏刀的事情,不用我说,有哪一位公司高层会和一位普通员工彼此交换纯粹的思辨观点?
呵呵,每每回忆起向李博士大胆谏言的时刻,都是一种享受。善于纳谏的李博士,遇到的恰是从来都无所畏惧的文涛。因为他的博学和正值,我愿意接受他的批评,虽然他很少批评于我;因为他的谦逊和包容,我敢于也乐于在他不曾深入的哲学、历史等领域提供一些新颖独特的知识和观点以分享。李博士曾对我说:你是我在HX员工中见到的逻辑思维最强的。我以之为荣。
李博士,由于其草木之本心,势必在商业化的环境里显出不和谐的一面,每每就如同我和惊霄所面对的。博士常在会议上自谦:我就一书生。我觉得这是真话。这两年,他的苦、他的难,我看到了不少。我有时甚至觉得,李博士和这个商业的组织格格不入。
除此之外,李博士还是一个对自己和他人都十分严格的人。他带领下的人力资源部员工们在绩效自评时从不敢不足够“谦虚”的,呵呵。博士有言:别人对你的评价,至少要在你对自己的评价基础上打X折。客观地说,入职四年多,连年度优秀员工奖提名都没获得过的我(对制度讽刺的是我同时又获得其他若干公司奖项,职级因此提升)在人力部期间拥有过最无可争议的评优资格。
李博士担任公司人力资源主管领导期间,也是HX度过困境迎来大发展的时期,因此在薪酬福利制度上自然做出了很多变革。而任何组织的变革都会触动既得利益群体,引起一些养尊处优的老员工的不满。这在胡总和李博士先后离开HX后得以集中体现——我是后来才知道的,营业部一些基层员工对他们的离开拍掌称快!
我知道,无论何人,想得到所有人的理解是不可能的。抛开一切组织制度层面的问题不谈,我想说上述反应本质是源于误解或者说不了解,站在各自的角度也是可以理解的。不过,还是如前面所说,关键时候看行动,当亲耳听到这种令人遗憾的评论时,即便我绝大多数时候不去掺和纷争,但此时我一定要站出来澄清:你们错了,李博士并不是你们所以为的那样。
韩愈《马说》言“伯乐不常有”。有幸的是我在不算很长的求学和工作中先后遇到过西南财大王老师、HX李博士这样的良师益友。
有人可能要说,既遇伯乐,为何不见大成?
什么是成功?尽管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定义,但对于我们都要服从的社会规律,成功的含义无外乎需要身份、地位、名誉、收入、品味等等词汇背后的标准来加以衡量。
是的,我知道如果我如何做就会实现上述标准中怎样的“高度”,我也知道那样的“高度”意味着你会过上怎样的生活、面对怎样的人际关系,我更知道为了要达到那样的“高度”我得放弃这辈子坚守至今的哪些原则,改变多少自己的志趣和习惯。
我还知道,尽管我一介白丁,但在这个特定的组织里,我要达到所谓的“高度”拥有怎样的客观条件:和管理层几位领导几乎都有那么点“关系”,最有话语权的副总裁是我被选拔成为总裁秘书的幕后举荐人(我却是1年后方才知道,有些感动,因为之前和这位副总裁并无太多接触),主管研究和人力资源的副总裁是我恩师,又曾经直接服务于重情重义的总裁——在保持现有的才干的同时,也许在很多人眼里,只要我稍微主动或者圆滑一些,可能今天做的就不会是同样的事情。
但是,我就是不愿意。我更乐于保持着职涯里“绝不违心拍领导马屁”这个可能被现代社会很多同龄人嗤笑的“记录”——我认为这是个优点,(此时,最重要的是你至爱的人能够理解你。)我也不愿意为了自己的事情去麻烦真正尊重的领导。
我并不高尚。为了家庭,我有责任。31岁了,也到了面临事业发展压力的路口。
然而,十年前已有偈语:哲学选择了我,对真理的追寻将伴我一生。毕业后入世那几年,经历了众人围绕捧场等等的灯红酒绿,再度人生修炼,已看透了世间虚浮物,不去热衷名利。
重要的是,现在的生活,已经能让我获得足够幸福感和充实感——人生就是在快乐和痛苦的夹缝中前行,若能一生幸福感大于负面感觉,你我就是成功的。人类社会任何事情本质都是度的问题,而心灵和现实的矛盾多半来源于比较。
每天按时下班陪家人,享受生命的悠闲和知识的养分。待年老的时候,对子孙说:我这一辈子活得有意义,且无愧于心。
上面的内容是不是有点苍孙感。为了使人生富有意义,年轻时必须尽力拼搏。
四年多前,我是这么给自己进入华西过程的日记结尾的:“也许,在自由、创造力、收入之间,我终于找到一个快乐的近似平衡点,有前途、被重视,压力合理,但是,这份“快乐”是否真实和持久,尚不能下定论,走着瞧吧。”
现在,我终于可以来为在华西的这几年打一个小小的总结了。我是幸福的,稳定的工作结束了浪子的漂浮;我是幸福的,公司总裁和书记来见证了我们的婚礼;我是幸福的,能够在不算繁重的工作之余专心阅读和治学。当然,时至今日,我也没能如面试那天李博士所期待的那样混出什么名堂,甚至连当初的形象也因为加重的脱发而无从顾及,从这些来看真的是辜负了李博士的期望。
但人生到这里只是分号。纵然因为有了家庭的责任,不能跟随伯乐南下远行,或者不再能够践行如他临别时所言“在一个企业里待上三年而离开对于现代社会人才流动来说是很正常的事”,但过去的这几年无疑是为将来人生可能的变数做了一个可靠的铺垫。
性格决定命运,人生学定律之一。写李博士的文字,牵扯出自己这许多关于人生志趣的描摹。不仅因为遇到博士是我人生的触点,也因为我们都是受上面定律支配的茫茫众生。
无论是李博士,还是王老师,他们的共性是宽容善良、 敏锐智慧。他们是否按世俗的眼光可称“大成”并不重要。
我在内心祈祷他们一生平安、幸福。
2012年4月8日
中海兰庭
.com.cj��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