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时,曾与老师一起学习,可惜,我并不能悟到老师说的那些道理。
这种似懂非懂的感觉不算很好,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无所不能的前提是无所不知。
正是因为“不知”,所以,更可能是“有口无心”,或者随着自己的身体惯性在行动,日复一日。
结合我最近接触到的人与事,我忽然有点知道了…更为内核的道理。
01想要改变一个人,首先要改变他的认知
我们无法与认知不同的人交流,而真正想让对方做一件事,不是直接让他去做,而是先告诉他“为什么”。
“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这并不可取。知道为什么比知道怎么做更为重要。
于是我就想到那句“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真正能够得到成长的人,恰恰是那些愿意不断提问的人。
记得:要做一个主动提问的学生,主动向老师请教。
我们在交流的过程中,双方的数据库得以传输,认知才逐渐一致。
思维决定行为,我们如何想,决定我们如何做。
02万事万物都需遵循一定的规律
老师告诉我,你可以接触一下《DZJ》,我基于信任,与老师一起学习了很久。
现在回想,当时的自己其实什么都不懂。宛如小和尚念经,真正是有口无心。
而老师不一样,她读过了很多书,见了很多人,经历很多事,很多思维的基础已经牢牢打下,再去接触经典就有更深的体会。
而我呢?我在阅读的过程中,没有理解,更不知道自己需要如何做。
最近,当我接触了《易经》之后,我忽然就明白了,哲学思维与空灵思维甚至开始打通:
原来,这个世界存在无形的磁场,而我们的每一次起心动念都特别重要;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也说到了“正”的重要性。
做一个正直的人,做一个“善”的人,“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太重要了!
我想,如果我将每一件事分为两类:有利于自己能量提升的善事,和会损耗自己能量的恶事,我似乎忽然找到了自己行事的标准:
如果是善事,可做;如果是恶事,坚决不做——哪怕是一件小小的恶事,也不能做。
那我所说的规律是什么呢?是思维的规律:思维共有四个层次——动物性思维/理性思维/哲学思维/空灵思维。
如果没有前三者打基础,最后的空灵思维更像是空中楼阁,无法执行与落地,反而飘飘欲坠,尤为危险。
所以,我得感谢自己选择在今年关于哲学的学习,《易经》之后是《道德经》,当我慢慢“知其所以然”,我又更加笃定了起来!
03如果说一切都是修行
有一个词是“借假修真”,我忽然觉得遇到任何人、经历任何事都是在修炼自己的品性,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每一次善与恶的选择,都是我们在考验自己,也在磨砺自己。
那些让我们头疼的人或事,是为了让我们看到我们看不见的自己,我们性格深处那些看不见的部分。
他们让我看见了盲区,所以要好好感恩。好的坏的都是礼物,或许就是这个道理。
当然,还包括工作,我们也可以在工作中不断修炼自己,提升能力,也磨练自己。
最后
我曾和朋友讲过关于人生破局的25种思维,说着说着,她便感叹“哇这思想境界太高了!”
是的,我们需要学习,我们需要提升认知,去提升自己的思维,站在更高维度上,我们才会发现:
这个世界并无外物,只有你自己,所有的苦恼都不值一提。
而我们,正是在不断修行的路上,一切都是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