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碎片化时代做到深度阅读,这是采铜老师在8月20日的读者签售会时分享的主题。现在,由于互联网信息的传递特点,我们接收到的信息都是零散的,要将碎片化知识系统化,采铜老师介绍了两个方法。
方法一:追根溯源
采铜老师说,有一次他偶然间在一本书中看到了一句关于爱因斯坦少年时学会了视觉思维技巧,就觉得很好奇去查证和挖掘更多的细节,翻阅了《爱因斯坦传》果然在某一页中有关于爱因斯坦会视觉思维这件事的详细描述。
现在,我们阅读的大部分都是一些畅销书,新闻报道,自媒体文章等等,这一些书通俗易懂而且又容易接触到,就像是窗口一样,读者可以透过窗口开阔眼界见到不一样的世界。
而你想要更深去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就需要去读专业读物了。专业读物的来源有很多,我举几个例子:维基百科、教材、论文、学业专著、专业机构的报告、说明书、统计数据、资料或者档案等,其专业程度由浅到深。
在选择书的时候可以进行主题阅读(《如何阅读一本书》上有介绍),由通俗读物入门,逐渐加深难度。
我们看的书大多限于知识理论型的书,对于实践型的书籍看的较少,但理论知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验证其正确性及有效性;或集中于某一个领域的书,这不利于知识体系的构建,要做一个“杂食动物”,刻意去看一些未涉猎的类别。读者看书要从通俗读物看到专业书籍,而作者写书反过来要从专业书籍写到通俗读物。
方法二:洞察结构
上文说的是要多读专业书籍,现在来说的是以特定的角度看书。普通人由于认知和注意力的限制可能看书就仅仅就是看书,一旦你以特定的角度去看,就会 比别人多收获很多。比如:在看书时,你带着自己的疑问去看书,就会收获答案;你关注书籍的行文结构、语言表达,就会明白作者是如何去写这本书的。
选择个人角度,屏蔽无关信息,观察深层结构:构成要素、次序或流程、权重或优先级、因果关系/反应链、隐喻或类比模型。刚刚开始或许有点难,一本好书是值得反复去研读,每一次都会有新的收获。
采铜老师在会上就介绍了以上2种深度阅?读的方法,一是读有深度书,二是深度读书。我听后再次读了一遍《精进》,第一章写时间的方面和我最近看的《精要主义》、《把时间当做朋友》都有共通之处。通过一本书作为窗口,去探索更多的可能;用专业的角度挖掘书中的秘密,这就是深度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