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简要介绍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僵尸。
我本来就是不擅长写文章的,所以只讲讲我自己认为是要点的地方啦。
首先先列参考文献:
[1]. 冯艺超.《子不语》正、续二书中僵尸故事初探[J].《东华汉学》,2007,6:189-222.
[2]. 栾保群. 扪虱谈鬼录[M].上海文艺出版社,2010:23-37.
[3]. 维基百科——僵尸,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AE%AD%E5%B1%8D
听到“僵尸”一词,大家可能首先会想到湘西的赶尸,但在清人袁枚的笔记小品《子不语》中,僵尸在全国各地都有出现,但更多出现在南方,尤以江浙为主,大概是与随园老人为杭州人士有关。
僵尸一概念在明清以前较少出现,有少数几个例子,但尸体并不会如近代概念中跳出棺材作怪,如唐朝颜真卿,劝谕李希烈时,被李缢死,死后殡而未葬,待李希烈被平灭,家人“启殡视之,馆朽败而尸形俨然,肌肉如生,手足柔软,髭发青黑,握爪不开,爪透手背,远近皆异焉”(《玉堂闲话》卷五),这是被道士当做尸解成仙了。更多例子见参考文献[2],会发现古代人的重口行为真是刷新三观(太重口了我就不说了,手动斜眼)。
自清朝之后,僵尸就不仅“貌如生”,还会出棺而动了,下面我们来详细介绍下。
林正英僵尸片中的小僵尸◎图片来自网络
尸变的原因
尸变的原因有很多,宋《太平广记》中有写因为乐声引发尸变(尸闻之起舞而倒旋出门,并没有如明清时的吃人作怪),而在清袁枚《子不语》中,则有随阳气而动,得地气成怪,被外力使役(赶尸,妖法等)等等,这里的僵尸就是会出来作怪害人的了,性质已然不同,如其中《僵尸贪财受累》中写王生贪财启棺,尸感阳气而动,王生“每一缩,则尸一跃。再缩,则尸蹶然起。王尽力狂奔,尸自后追之。”
在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中,则将其分为了两种,其一为新死未敛者,其二为久葬不腐者。这都是引发尸变的诱因。话说笔者小时候老家附近有一平房,里面就有棺一具,一次不小心进去后直接被吓出来了,成为了童年阴影之一。。另补一句,文献中僵尸的身份一般为平民百姓居多,不是很了解为什么港产僵尸片中多为清朝官服。
秦中土地极厚,有掘三五丈而未及泉者。凤翔以西,其俗:人死不即葬,多暴露之,俟其血肉化尽,然后葬埋,否则有发凶之说。尸未消化而葬者,一得地气,三月之后,遍体生毛,白者号白凶,黑者号黑凶,便入人家为孽。(《子不语》卷二,秦中墓道)
僵尸的种类及进化路线
僵尸“面枯黑如腊,目眶深陷”(《子不语》卷十三“僵尸求食”),又如前面秦中墓道中所讲,遍体生毛。遍体白毛那是不是就跟传说中的雪人一样呢?至少这一点跟港产僵尸片中僵尸的形象差很多。根据毛色的不同,僵尸大概有紫僵,白僵,黑僵,绿僵甚至五色毛僵,另外还有飞僵,犼等等。据说毛色不同,僵尸等级也不同,没毛的最弱,白僵属毛僵中最弱,其他颜色的也没细说怎么区分,不过大概五色那种是快得道升仙了,只能佩服古人的想象力了。另外飞僵再进化就成了飞天夜叉= =,犼的话则是由旱魃而来。。。
拿个雪人图充数,图源:网络
佛所骑之狮象,人所知也。佛所骑之犼,人所不知。犼乃僵尸所变。(《续子不语》卷3)
碰到僵尸了该咋办QuQ
虽然我们现在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切牛鬼蛇神是不敢出来造次的,但怎样防僵尸还是要说一说,没有安全感的可以刻意记下23333。
1.僵尸身体僵硬,所以不能逾墙,爬树,涉水,登梯。当然如果碰到的是飞僵,那就自认倒霉吧~
2.怕鸡鸣,天明;惧火,怕灯。所以只要家里有钱点灯的,其实可以不用怕。。再不济养只鸡,又防僵尸,养大了还可以炖鸡汤喝。
3.怕胆大者及人多。所以碰到僵尸不要怕,灌口酒上去就是硬肛。
4.怕失棺上盖或棺中填满瓦石。
其他的暂且不表。
有壮士独居古寺,发现一僵尸从古墓中出来,壮士“素闻僵尸失棺上盖,便不能作祟”,于是趁僵尸外出时“窃其棺盖藏之”,僵尸返回之时“窘甚,遍觅良久”,“鸡忽鸣,尸倒于路侧”。(《子不语》卷12,两僵尸野合。等等!什么!篇名里面的野合。。忍不住想歪)
僵尸的由来
这一栏讲的“由来”是指民间传说中为什么会出现僵尸这个概念,身为熟知辩证唯物主义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我们要从根本上去了解这个概念。
1.六朝之时,南方就有人死后棺木久殡不葬的陋习,受到了来自儒家的“孝道”的攻击,出现了“不葬之咎,尸化为妖”的说法,这其实是一种道德上的问题。清朝时则在“尸化为妖”上出现了拓展,再加上为了人们工作之余的消遣,各种意义上的僵尸故事开始出现。这也是为什么港产僵尸片中的僵尸多出现在古寺中的旧棺里(如倩女幽魂2:人间道里的僵尸),不过也有部分是山中古墓。
2.有眷恋亲友,变成僵尸来诉别的故事。。
3.贪恋钱财而变成僵尸,只为变成一抢劫的土匪?
4.沉冤待雪
微信公众号:Fritz的小本子(fritz_diary)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