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战
辽水西岸的杨广每天都在等着高句丽举国投降的好消息传来,但杨广期待的高元反绑双手,拉着棺材前来投降的情景根本没有出现,高元以沉默回应了杨广。
杨广见第二步(军事逼降)没有奏效,果断下令直接进行第三步:打。
为了保障隋朝大军顺利渡过辽水,杨广命令工部尚书宇文恺(隋朝建筑行业的奇才巨匠)立刻修建三座浮桥,越快越好。
与此同时,很多将领也都兴奋异常,他们纷纷摩拳擦掌,准备在战场上杀敌立功,为自己和子孙争取功名富贵。
谁让武将就是靠打仗吃饭的呢!在这行混的好坏直接取决于有没有仗打。只要有仗打,总有出人头地的一天。在参战将领中,右屯卫大将军老将麦铁杖的表现最具有代表性。
他对人放出豪言:“大丈夫就应该战死沙场、马革裹尸,怎么可以总是老婆孩子热炕头,在家里终老一生呢?”他还深情地对自己的三个儿子说道:“我深受国恩,今天就是我的死期(有点故意找死的意思),我死得其所,你们也就能升官发财了!”
麦铁杖是一位伟大的父亲,为了孩子的未来前途,他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很快,麦铁杖的愿望就实现了。
经过几天的紧张施工,宇文恺成功修建了三座浮桥。可当把浮桥向着辽水东岸牵引时,才发现原来的工程设计有问题,浮桥修短了,距离辽水东岸还差一丈多。
就在这时,大批高句丽军队赶到,阻击隋军过河。而浮桥上的隋军也毫不示弱,纷纷跳入冰冷刺骨的辽水中强行抢滩登陆。高句丽军队则站在岸上,凭借地理上的优势,居高临下,射杀隋朝士兵如砍瓜切菜一般。
没多久,原本清澈的辽水就被殷红的鲜血染红了,变成了一条“红河”。河里到处漂浮着隋朝士兵的尸体,战况之惨烈,见者惊心,闻者胆寒。
隋军大部队未能成功抢滩登陆,反而因为蛮干损失惨重。但麦铁杖不愧是一员猛将,在对方如此密集的火力压制之下,他竟然独自抢滩登陆成功,从河里跳上对岸,与岸上的高句丽士兵展开了一对多的厮杀。可毕竟双拳难敌四手,恶虎架不住群狼,在高句丽士兵一波又一波的猛烈攻击下,麦铁杖将军成功为国捐躯,也为自己的三个儿子换来了富贵生活。
看到自己的部队吃了大亏,杨广赶紧鸣锣收兵,停止进攻,顺便把三座坏了大事的浮桥也带回了西岸。
杨广一方面下诏追封麦铁杖为宿公,并给麦铁杖的三个儿子加官进爵以示表彰,一方面命令少府监何稠接替宇文恺,对原有设计做进一步的改进,接好浮桥。两天后,何稠将三座浮桥接好,向杨广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沿着升级版的三座浮桥,隋朝各路大军再次浩浩荡荡地奔向辽水东岸,在东岸和高句丽军队爆发了激战。到达东岸,隋军的陆战能力瞬间爆发,上次还处于上风的高句丽军队很快就泄了气,被隋军打的根本找不到北,最后在战场上留下了一万多具血淋淋的尸体。隋朝大军趁胜追击,包围了辽东城(今辽宁辽阳)等高句丽主要城池。
看到这胜利的一幕,坐在远处观战的杨广满意地笑了。他得意地看了看陪同他观战的两位国际友人,那傲娇的眼神像是在说:看!这就是和大隋作对的下场。
这两位国际友人分别是西突厥处罗可汗和高昌国国王鞠伯雅,杨广特意邀请他们陪同出征,目的就是要震慑住他们,让他们明白,谁和大隋对着干,谁就没有好下场!
经过几次阵地战的较量之后,高句丽军队终于醒悟,打野战自己根本不是隋朝军队的对手。在血的教训面前,高句丽军队开始改变作战思路,转攻为守。他们整天龟缩在城池里面,打死也不出来和隋军打阵地战了。任凭隋军在城外如何叫骂,高句丽守军就是不出城迎战。没办法,隋军只好攻城。
古语有云: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就是因为攻打城池十分艰难,容易损失惨重。但对于大隋军队来说,这都不是问题。
隋军的阵地战能力不是吹的,攻城能力也绝不忽悠。可是每当城池将要攻陷的时候,高句丽守军就会立刻打白旗投降,而隋军也会停止进攻,双方似乎达成了一种默契。而造成这一战地奇观的正是隋军前线总指挥杨广同志。
原来,在大军出发前,杨广就曾下达过这样一道命令:只要高句丽举起双手,表示投降,隋军应立刻停止进攻,并派人向杨广请示汇报,然后再根据杨广的指示进行下一步行动。
现在既然人家举手投降,那咱们就按领导制定的政策办吧。于是, 隋军方面赶紧派人去向杨广汇报战场情况,并请示下一步行动计划。可是等送信儿的人带着杨广的指示回到前线,准备接受高句丽军队投降的时候,高句丽方面又变卦了:不好意思,我们不投降了,咱们接着打吧!隋军这才明白自己被人当猴耍了,只好继续攻城。
尽管高句丽军队用诈降的阴招赢得了几天的喘息时间,恢复了不少战斗力,但隋军猛烈的攻势很快就让城里的高句丽守军再次招架不住,不得不再次挂出白旗。
别打了,我们投降!
按理说,有了第一次的深刻教训,隋军方面应该长点心眼吧,至少不能再停止进攻,给敌人以喘息之机。但让人大跌眼镜的是,隋军做出了和第一次相同的举动:停止攻城,派人去向杨广汇报请示。
这不是不长记性吗?上次这么做就吃了大亏,要不然,辽东城池早就拿下来了。隋军前线各指挥官表示也很无奈,因为杨广的那条命令还没有撤销,不执行就是抗命,这责任谁也负担不起。既然这是一条碍事的命令,撤销不就行了吗?理论上说,撤销这条命令很容易,走个行政程序就行了;但实际上很难办到,这就要说到杨广同志的性格了。
杨广是个极其自负而且死心眼的人, 他不会轻易承认自己的错误,即使事实已经证明他的命令是错误的。既然不肯承认命令出现失误,更谈不上撤销了。
皇帝亲自下达的命令不撤销,下面的官员就得继续执行。这就让高句丽方面钻了空子,三番五次地用诈降的手段为自己恢复元气,为继续抵抗争取时间。
感觉荒唐吧!但这就是真实发生的事实。
不用说,高句丽守军这次的投降还是马三立的拿手相声——逗你玩!事实也确实如此,“投降”成了高句丽守军最实用的保护伞。诈降这招几乎被高句丽用烂用臭了,却屡试不爽;杨广被人一而再,再而三地当猴耍,却始终没有醒悟,依然固执地要求隋朝军方执行他那个脑子进水的命令。
一个人在一件事上吃了亏,那叫失误;第二次又吃亏,那叫不长记性;如果第三次还在这件事上吃亏,那真的叫无可救药。
此时,最窝火的恐怕还是前线攻城的各位将领们,他们眼看着鸭子一次又一次被煮熟,却又一次次飞走了。
眼见各个城池打了三个月还没打下来一座,杨广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他亲自来到前线召集所有将领开会。
在会议讲话中,杨广把攻城失败的责任全部无私地推给了与会将领,并大骂所有人贪生怕死,打仗不肯尽力。所有人面面相觑,明知道失败是因为杨广的瞎指挥,却都不敢怒也不敢言,只得把所有的委屈压抑在心底,丝毫不敢表现出来(没点心理承受能力还真做不来)。
最后杨广放出狠话:“你们打仗这么不用心,是觉得我不敢杀你们吗?” 此话一出, 在场的将领个个吓得面如土灰,冷汗直冒,大家结结实实体验了一把“元首的愤怒”。
为了尽快拿下辽东,杨广决定留在前线,亲自监督攻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