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上公交车,那无人售票的公交车,一刷卡就能听到各种各样的语音信息,“2元”,“请再刷一次”,“不能重扣”,“余额不足”,“敬老卡”不一而足。或者有投币的,“1元,2元”,“请换币”。听到这语音总感觉缺少点什么,似乎少了一点人情味吧。
以前的公交车每辆车都有一个售票员,小伙子或小姑娘。他们往往坐在门口,清点着上车的人数,以及那熟悉的声音,“上车请买票,月票请出示”;或者上来一个老人亦或是孕妇,都会有售票员温馨的提示“哪位乘客给孕妇,或者是抱小孩的让个座”,而现在取而代之的都是冷冰冰的录音亦或是干脆就没有。原先车厢里那种暖暖的人情已经渐渐淡化。人们也似乎已经习惯这种方式了,毕竟现在乘坐公交车的人远不如以前的人多,车上一般也不怎么拥挤,现在拥挤的是地铁而不是公交车。可能是我过于传统保守跟不上时代,对于这样电子报站我可以接受,确实可以减轻售票员很多的工作量。但是整辆公交车就一个司机全部照顾,遇到突发事件有时真的难以应付。如有售票员在的话,可以解决很多问题。诸如,乘客的乘车换乘咨询,对于车厢内的突发事件可以有一个相应的预案等。可现在,尤其是到了晚上,就一个司机开着车在马路上狂奔,真的有点担心。
在那个外出主要以公交车为主的年代,挤公交车就是一个体力活。比现在早班赶地铁还要拥挤。有时实在太挤了,好不容易挤上去了,下车成了大麻烦。很多人就因为车辆拥挤被坐过站而无语。挤在车厢内的人可以真正体会到什么叫沙丁鱼罐头。有时人竟然会被挤到双脚离地!!那时虽然很挤,但人的精神状况还是一流的,也不会以车辆拥挤为借口而逃票。在这样拥挤的车厢内,售票员是不可能到乘客面前来买票。买票成了考验人的素质试金石了,买不买票全凭自觉。售票员走不过去怎么办?只能靠人与人之间传递,上海人戏称为“摆渡”。在这简单的传递中,传递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人文关怀,传递着做人的原则,传递着人的良心。曾经的我因为个子比较高大,每逢遇到这样的“摆渡”,我总是很乐意的帮人摆渡。在传递的“谢谢”声中,体会到车厢小环境的温暖,也能体会到社会大环境的和谐。
现如今的车厢就是一个交通工具罢了,给人的感觉总是那样的冷冰冰。只有在那些郊区线路还保存这售票员的角色,或许还能体会曾经的感觉。但现在毕竟坐车的人少了,整个车厢也是空空荡荡的,也不用“摆渡”买票,乘客之间也不会有什么交流。偶尔在郊区线路上看到进程的农民,那也只是到城里看望自己的子女啥的。再也看不到曾经的扁担和簸箕,也看不到那卖完菜后老农坐车回家时的开心,以及他们相互之间的爽朗的谈话声。虽然那时坐车不易,但那股温情令人怀念。
曾经的车厢里有的很多故事,现在的车厢里很少有故事。人们行色匆匆,都在低头看着自己的手机,连窗外的蓝天也不屑看,也不会关心春风是否飘过,花儿是否开放。曾经的一切都成了过眼云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