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一个词——敏感度,一直在脑海中盘旋。
最初这个词触动我是来自万维钢精英日课里一篇《二十层床垫级别的敏感度》文章,文章从安徒生童话《豌豆公主》改编的故事引发出“敏感度”话题,从故事谈到赫拉利《未来简书》中提出的“知识=体验×敏感度”,谈到敏感度的种种重要。
同时,《成为作家》一书在谈到作家气质的时候也提到作家应具备的两个特质之一——孩童般天真敏感,对世界的一切充满好奇和敏锐的感知度。
试着问了问自己,“对周遭的世界你拥有深切的敏感度吗?”“你还有孩童般好奇而敏感的眼和心吗?”
答案是否定的。
我的眼看手机、看电视却已经很久没有好好看过天边的云朵、地上的花草。
我的鼻只是在喷上香水的瞬间起了作用,却好久未曾闭上眼微笑着体会清晨空气的甜美、饭菜的清香。
我的耳听到嘈杂的世界、抱怨的言语,却未曾好好聆听美妙的鸟鸣、花开的声音。
我的口每天都在各种肥甘厚味中机械的运动,却不曾慢慢地、细细品味入口的每一分滋味。
我的手在不停地按键盘,却多久未去触摸那些山水树木、奇山怪石,还有母亲那皱纹日多的脸。
我的脚每日在匆匆行走,却无暇停下来在这片大地上安静地站立片刻,感知土地的温度和心跳。
我前往各种各样的旅游景点,忙着拍照发朋友圈却未曾驻足细品,捕捉那怦然心动的感觉。
我有多久沉溺在自我中心的世界里,未能真真切切的感知身边亲人朋友的欢喜悲伤。
不知不觉孩童般热情敏感已离我远去,随之而来的是所谓成熟的处世之道和模式化生活,不再那么容易欣喜、感动或悲伤动容。与其说坚强,不如说坚硬淡漠。
赫拉利说寻找生命的意义在于在经历中不断地体验,并将体验转化为对世界更深的理解。而这种从生活从经历中提取体验并转化为深刻理解的敏感度对自己而言是有待修炼的,所以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是如此模糊而肤浅。
但所幸我们总有机会看到并尝试生命新的可能,因为我们可以学习,我们可以重新找回始终在只是潜藏了的“敏感“。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自己:
适时回归孩童,带上孩童的好奇,观察曾经认为习以为常、毫无新意的生活,看到那些微细的变化,记下触动心弦的瞬间;
放慢步伐,让自己细细品味生活;
学习强力研读,阅读中注入自身的体验和深度理解,而不只是他人思想的堆砌;
接触艺术和文学;
变化生活方式,尝试去做一些想做却一直未去做的事,让自己拥有更多热情;
开放心态,扔掉一些旧框框,接纳更多可能性;
找些时间和大自然在一起;
多实践、多观察、多思考;
还有,持续写作,让写作来推动观察、思考和内省,提升自己对世界的感知。
拥有敏感度是重要的,同时还需保持它的适度,因为无论是敏感度还是其他能力都是为了更充实更美好的生活,所以将敏感度投注在思想、在眼界,在让自己更丰富更从容的地方,而不是诸如揣摩他人对待自己的态度之类的耗气伤神之处。
“敏感度,就是人文主义者的自我修养。”——万维钢
虽不是什么人文主义者,但依然希望未来自己能有意识地提升敏感度,让自己拥有热情、活力,能活出真实而有意义的鲜活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