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17岁少年在上海卢浦大桥跳桥轻生的事件上了热搜。
看到这个热搜时很多人认为这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太差,但完整视频中有一个画面,母亲置孩子的生命安全于不顾,将车停在马路的中央,站在车外和坐在后排的孩子斥责孩子,之后回到驾驶座,随后孩子突然夺门而出,奔着桥边,直接一跃而下。
事件一出,网友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评论。有的批评跳桥的男孩心理素质太差,挨了几句骂就一跃而下;有的责备孩子母亲的教育方式不妥,认为母亲把车子停在路中间这种行为及其不安全不理智。
其实很多事情不是谁对谁错,而是两代人之间的互相不理解。
孩子无法理解父母说出那么残忍狠毒的话,只是成年人世界的气话,过了也就消散了,他们把每一句都当真了。
父母也不相信,自己的孩子可以因为两句气头上的话就真的决绝地自杀,可能那句“有本事你去啊!”真的会直接撕碎孩子积攒的一切美好,瞬间被空洞和黑暗吞噬,一跃而下。
01
你脱口而出的一句话,以爱之名,但对我却是满目狰狞。
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曾对美国上万名孩子九到十年级的学生做过一项调查,数据显示近15%的青少年都曾经严肃地考虑过自杀。
而在中国,每年约有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每分钟就有2个人死于自杀,还有8个自杀未遂。
大人们总认为孩子没有烦恼没有压力,凭什么有脾气?能有什么过不去的事情?如果有的话,在他们眼里也是屁大点儿的事情。有时侯甚至在孩子的以死相逼的时候,还会接过话来直接恶言相向:你有本事去死啊!却重来不会害怕说万一孩子真的赌气,去做傻事。
好好的一个人,怎么会想着轻生呢?
在家庭语言暴力下成长出来的孩子,性格大多敏感多疑,严重的自卑,严重的孩子可能会有虐待与被虐待倾向。朋友圈小,内向孤独,长此以往会导致内心极度缺乏安全感!
培养孩子是一个陪伴与学习的过程,不是简单的炒股,更不是投资,而是一个需要用温柔的爱去滋养的过程。
有一回我去学校给妹妹开家长会,要上楼的时候,听到楼道里有家长在“教育”自己的孩子:
“你的脑袋是豆腐做的么?怎么和猪脑袋差不多!”
“我上辈子到底做了什么错事,居然生出你这么笨的孩子!”
“我们花钱给你上辅导班,一节课花500,你还考成这样,真是浪费!”
在我走过楼道时,那个家长还是没有停止自己的“教育”,而孩子正在努力忍着眼泪,见我路过,立马用手捂着自己的脸,别过头去。
父母是孩子最亲近,内心最信任的人,当孩子终于鼓足勇气,向父母露出柔软的疼痛与脆弱的伤口,他们期待的不是被嘲讽、被教育,而是被理解、被认可。
《自立的孩子》一书的两位作者一致强调,要想让孩子装备最佳抗压能力,我们需要为他们提供三样武器:一个能让他们无条件信任和依靠的成年人;在经历强压事件后足够久的恢复时间;对自己的生活和人生的“控制感”。而不是家长老师一直告诉他们需要做什么以及怎么做。
02
热搜视频我看了10来遍,内心有种感情久久不能平静。我也是从孩子一步一步长大的,看着视频勾起了很多小时候的回忆。
印象最深的莫过于我高三的时候给母亲的一封信。
还记得那是一次高三的模拟考试之后,看到成绩后我的母亲,一味地斥责我,说“我养你这么大,容易么?供你读书,都没有要求你做家务,就让你好好读书了,为什么你连这点事情都做不好!你为什么又退步了!“
还记得,我极力地想要解释说这一阶段我在学校发生了什么,我的学习遇到了什么问题,而我的母亲,一次次打断我,并且只用一句话来呵斥我“我是你妈妈,说你两句你还顶嘴,你怎么这么不懂事!”
在被一字一句训斥之后,我不再回话,眼泪哗啦哗啦往下流,内心委屈,内心被“如果你这么嫌弃我,我这么让你丢脸难受,你为什么生下我!”
在母亲结束训斥去厨房后,我默默地写了一封“决绝书”,并告知我的母亲,我要准备离开这个世界了,这样她就不用那么辛苦,我也可以解脱,不用拖累她和父亲。那晚的饭桌极度安静。
把信放在房间的床头柜里,我思考了一个晚上,在半夜家里人都睡着的时候,先是把“决绝书”放在了客厅,在床上躺了两分钟,记恨了一会我的母亲之后,把信直接放在了母亲每日必照镜子的那个梳妆台上——保证让她看见。
第二天被我的母亲哭着骂醒了,在我记恨里那凶狠、出言伤我的母亲,变成了面前那个满眼泪水,害怕失去我的温柔的女子,哭着说我没有想让你去死,你不能这样轻视自己的生命。
我才知道,母亲是真的爱我,而我也发自内心的爱她,很爱很爱。之后母亲便很少再说话来伤我,也不再逼我学习优秀,只希望我能快乐长大。
如果不是觉得自己委屈,不是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如果不是感觉自己最最信任的人也不愿意去尝试理解自己相信自己,一个好好的孩子又怎么会想着结束自己的生命呢?
大部分的父母,以爱之名,赐予生命的恩情使他们觉得自己拥有了孩子这个生命主体的主宰权。
03
社会的竞争愈发激烈,压力也越来越大。成熟的大人有时候都会失控崩溃,更何况是青春期的孩子,在大人眼中鸡毛蒜皮的事情,可能是孩子眼中最重要的事情。
我希望我的孩子悲伤的时候会哭,觉得高兴了就笑,糟心的时候就会难过抱怨。心里有弹性不僵硬。
每一次的成长都是一场凶杀案。父母让孩子活得像他们想要的样子,却没有想过孩子也是独立的个体。在无可奈何的挣扎中妥协,变成父母想要的样子来保护自己。父母都在等着孩子报恩,而孩子一直都在等待父母的道歉。13岁的孩子和两条狗,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拥有。“这样的事情,以后还多着呢?” ——《狗十三》
害怕失去他,就应该坐下来关心他。
纪伯伦的《论孩子》中写道:他们借你们而来,却非因你们而来。
经常有人谈论穷养好还是富养好的问题,其实对孩子真正的好,不是你给予他多少物质上的东西,而是平等与信任,是交流的顺畅与彼此的理解。
能放心大胆地在父母面前坦露阴暗面的孩子不容易变坏,他们只是信任你,相信你,希望你能理解他,回应他,而不是去定义他用“应该”来束缚他。家长总是忘记了,孩子比他们更相信爱,内心深处更珍惜爱。
大人大可不必总是摆一副大家长的脸孔,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信任, 要相信不是少说一句,孩子就变坏。
要懂得世上的事总那么奇怪,你越担心他学坏,他越学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