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大家比较熟知的争论公案,在我高中阶段就在政治书里被批判过,我想现在一定删掉了吧。但在此我不是要传佛布道,而是探讨一些稍微有用点的道理。
我想说的是,“物”未必就能更真实地反映世界,“唯物”则更为偏颇。遗憾的是,直到目下依然有很多人对所谓的“物”、“客观”深信不疑。这跟我们所受的教育正相关,我们没有接受到一个完整的哲学和世界观教育,因而被困在“物”里,忽略了“心”的作用。
幡动、风动、心动的论辩,就是对物与心的地位问题的探讨。
幡自身肯定不会动;而风会动,幡因风而动;而你所见的幡动也好、风动也好,归根结底是因为你的心动了;对于你而言,心不动,他俩动不动根本没意义。而你是什么?你是你全部的承担者,世界跟你有什么关系?生之前、死之后,跟你一点关系都没有,而在生死之间,你的感知、你的心就是你的世界。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对于我这个个体来说,我在世界在。
以上是哲学,或者你认为那是瞎掰,不认可。换个心理学角度,跟科学就近了点,也实用了点。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ABC原理”,由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这个理论认为,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C),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A)直接引发的,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错误信念(B)所直接引起。这种理论解释的确有点拗口,简单点说就是,对于你个人来说,事物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如何看待事物。我再延伸一步说,对事物的正确、理性认识当然好,即使是非正确、理性的认识,也是你认识、对待事物的唯一渠道;而改变外部世界远不如改进内心世界更简单省力,追求外物远不如丰富内心;因为,你的内心才是你的世界。
这似乎又有点陷入唯心,也不要在唯心的世界走得太远,因为我们毕竟是凡人不是圣人,柴米油盐的生活与肉身需求实在而坚硬,内心的强大也需以一定的外物保障为基础。我等俗人要做的是,争取把外界与内心较好的融合在一起,以便能更好的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另外,我们要学会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思想观念。我们对哲学、历史、政治以及琐碎的生活,仍存在无数蒙昧,仍太需要启蒙。虽然知道得越多,不知道的也越多,可能永远见不到真相,但仍值得不懈前行,因为相比之下你毕竟更加接近真相,而这些真相将有效地指导我们的人生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