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会取代人类吗?这个问题曾引起过多次热烈讨论,许多小说也以此为题材做出了不同的预言。
而在《魔鬼统计学》中,作者提出了一个类似的问题:在大数据时代,统计分析机器会取代专家吗?
事实上后一个问题更迫在眉睫,因为大数据分析已经深入到各行各业当中,它的神奇力量我们也曾见识过许多回了。
就拿我们每个人都深有体会的网购来说,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那些网购APP总能推荐你想要的东西。甚至你和朋友偶然提到了某个商品,结果打开购物软件,该商品赫然显示在首页。
这种体验给我们带来方便,但同时也让人背后一凉,大数据有时候甚至比你自己都了解你。
这就是大数据时代,没人能挡得住时代的车轮,我们每个人都是数据分析中的一颗螺丝。通过数据分析,机器软件做出的决策甚至比人,比专家都更准确。那个时候,我们该相信数据,还是相信我们人呢?
01.谁在替你思考
《魔鬼统计学》的第一章名为“谁在替你思考”,答案很明显,就是这本书的主题,数据统计分析。我们在网上的各种行为都以数据的形式被记载,掌握这些数据的人,能轻易理解我们每一个人。书里面举了几个例子:
数据分析能帮我们找到灵魂伴侣
公司通过数据分析能比客户更理解客户
数据分析能算出素未谋面球员的价值
……
这些工作在过去曾是各行各业专家的任务,但数据时代让专家的处境变得尴尬。许多事实都表明,统计分析比专家更靠谱,通过分析数据做出的决定要比专家更明智。
在过去,专家凭借经验和直觉做出决策,然而在经验方面,任何专家都很难与懂得统计分析的机器相比。统计分析基于的同样是过去的经验,但机器所掌握的经验(也就是数据)要比专家多得多。
于是在这张信息不对等的比赛中,专家输得一败涂地。
专家会输给数据分析机器,不仅是因为经验数据的缺乏,还因为专家拥有意识。人和机器的最大不同就在于人拥有独立的意识。这是人的优势,但有时候也是劣势。
因为拥有意识,所有人会撒谎,但机器不会骗人。
《魔鬼统计学》里面说,正确并不总是受人欢迎。有些时候,我们其实知道正确的选择是什么,但生而为人的种种限制与桎梏让我们不惜将错就错,导致一些显而易见的失败。这种刚愎自用的行为,是人的专属,在这方面,机器总是更可靠的。
02.决定权在哪
既然机器比专家更靠谱,那是不是意味着以后专家再无用武之地了呢?答案并非如此。我们承认数据分析很厉害,但要知道数据分析的结果,只是给我们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但最终的决定权永远在人。
这种模式决定了,机器永远无法独立于人而存在,数据分析只能作为一种工具而存在,专家们则是掌握这种工具的人。当然,前提是专家不会刚愎自用,将机器的预测放在一边,坚持自己错误的想法。
小说里提到了一个名为伊莎贝尔的软件,这一软件可以帮助医生更精确地确诊疾病。这一软件内整理了众多医学期刊的信息,我们将疾病症状输入软件,软件可以将病症从1.1万种缩小至三十种,专家只需要在这三十种中确诊就可以了。
在所有医疗事故中,误诊占据了1/3的数量,通过伊莎贝尔我们能大幅降低误诊发生率,这正是专家和数据统计分析相结合的完美案例。
《魔鬼统计学》的最后,作者说,未来属于那些同时适应两个世界的人。所谓的两个世界,无疑指的是过去经验与直觉的世界和当下(及未来)统计学的世界。
统计学的兴起并不意味着专家的消亡,也不代表着直觉和经验没有了价值,数据分析可以为我们提供数据支持,但它们并不能帮我们做决定。
03.不可靠的数据
书里面说,未来属于统计学家,这话确实有道理,在大数据时代,统计学的意义将会进一步凸显。但数据是永远可靠的吗?数据不会撒谎,但数据会不会带我们走入歧途呢?
这种可能是存在的,并且已经在某些领域凸显了出来。
在过去,一本小说好不好看,取决于它本身的内容。但在数据时代,评判文学作品好坏的标准逐渐发生了变化,人们更看重数据,那些点击率更高的作品,那些销量更火爆的作品,往往被定义为成功,作品本身的文学价值不再成为最主要的衡量标准。
这种现象不仅出现在文学领域,还出现在了影视领域,艺术领域,数据永远无法告诉我们哪本书好看,哪部电影好看。
但数据可以告诉出版商,告诉投资商,哪本书能给他们赚更多的钱,哪部电影能给他们赚更多的钱。于是他们接下来就有了创作的方向。
人们不再创作自己想要创作的作品,而是创作那些更具有经济价值的作品。数据将文学,将电影,将艺术带入了歧途,数据时代的进步,反而意味着文明的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