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高考前QQ都会有学弟学妹对我说:学长我怕我发挥不好,一模二模成绩很不稳定,怕考不上好大学,辜负父母……
这只是前半句,按照正常的逻辑,后半句似乎应该是:进而影响到自己的未来发展,等等。
如此,我便可以高谈阔论地开导他们:放平心态,尽力去考,一方面高考确实蛮重要,高考考的好一些,人生多少会加点分嘛,所以必要的紧张还是得有的;
而另一方面也要看到:一个人的未来有很多次拐点,高考只是其中之一,且并非最后的大门,所以考的不理想也不代表人生判死刑,你可以来我们学校学一个专业技能啊。
然而,我收到的完整版却通常是这样:我怕我发挥不好,考不上好大学,让父母失望,让旁人瞧不起,一想到他们那份厚重的期待,和家庭给我的压力,就感到喘不过气来,这么重要的事,要是做不好,真是没有脸见他们……
遇到这种状况,我也想起了16年我的高考
高考的前几天,父亲母亲都请假,特地到城市请我下馆子,我心里清楚,这分明是一场战前动员会议。
大热天父母亲就目送我走进考场的大门,一等就是俩个半小时,走出考场,人山人海,我还在想当时的那道题为什么做不出来,突然听到了父母的呼唤,我真的很愧疚,吃饭都吃不香,那天父亲蛮尴尬,又想提又怕问的重了影响我心态,于是几句蹩脚的寒暄后,试探地抖出一句:怎么样,感觉能考个二本不?
我感到嗓子眼儿都细了,眼里盯着四菜一汤沧桑地回着:争取,我争取。
父亲笑了,语气也自然起来:咱们呐,保二本本,冲一本,考上了呢算得着了,考不上就算了。
我重重一声嗯,深表同意。
过了一会,父亲自言自语道:我看念二本的人那么多,最后不也都找着工作了吗,高考那么多人……不行,咱命一般,要我说,这次咱的目标,就奔二本去。
我把筷子一摔:没问题。
午饭吃完,他送我回校,路上他沉默半晌,像是忽然想通了什么,并在校门口对我下了结论:爸自己都是个农民,凭啥要求你呢,不图别的了,你将来日子比我强就好,实在不行了,就考个专科,最差还能回咱们村中学当个老师嘛,只要不种地就行。
那年六月,天公不作美,我考上了三本,一向承担家人期许的我,在考试时心态完全乱了,当时的中午十二点,父母做了一大桌菜,说让我查高考成绩,我平静的说出成绩后,那顿饭我都不知道怎么吃下去的....
在那之前的十八年,我是读了小学家人盼着我念完初中,初中毕业家人盼我能考上高中,上学之前家人期待我能跟得上进度,跟得上进度了家人又盼着我考前几名,这让我在很早的阶段就明白:欲壑难填,没个头的,不好的时候想好,好了要么想更好,要么想一直这么好下去。
后来家里掏不起学费,还是选择了一个好的大专,父母也想了复读,入伍,嫁人等一切想法,最后还是听从我心,上了大学。
所以啊,很多压力,都是错觉,父母不比我们聪明,但也不比咱们傻啊,他们心里知道这世界上的成功只属于少数人,当你还不是少数人的时候,他们渴望你能是;当你证明了自己确实不是的时候,他们也只会说:不是就不是吧,好好过日子就行。
听从内心填了高考志愿,父亲竟让我看到了爱与理智,可以让欲望的痴念逐步降低,这是比录取通知书有着更深远影响的财富,它让心态变得可逆。
我曾经大一寒假工过过一段特殊的日子,在那段日子中,身边没有家人,没有同事,没有领导,没有下属,没有朋友,没有爱情,每天做一些对自己负责任的事,换一点口粮,过的不好没人指摘,过得好了也没人去展示胜利。
那段日子让我平静,且给了我一个特别深刻的印象:你最先要珍惜且重视起来的,只有你自己。
而自尊自爱,认识到自己的珍贵,却是你在世俗间横刀立马的前提,它不给你太多的执念和压力,它给你的是内在的,永恒的动力。
在那之后我接受过一次小小的采访,与对方不在同一处,只能用手机联系。
对方问我是逐条语音还是直接电话,我说我都可以,您怎么舒服怎么来。
对方就此推测:你是不是很多事都为别人考虑。
我坦言:我确实比较重视他人的感受。
她说:对,现在大多数人都很在意他人的看法。
我打断道:不,我在乎他人的感受,但我不在乎他人的看法。
有区别吗?
有区别。
在乎他人感受,是我对他人的慈悲,不在乎他人的看法,是对自己的慈悲。
这一个月愿做一个优秀的普通人,普通在别人眼中,优秀在自己这里。
若青春只顾疯狂,卑微就越来越近学得越多,贡献越大,所得越多不吃苦,你要青春干嘛?什么叫吃苦?当你抱怨自己已经很辛苦的时候,请看看在西部的那些穷孩子,他们饭吃不饱,衣穿不暖,冻着脚丫,啃着窝窝头的情形;请想一想几十年如一日起早贪黑的老师们;请你对比一下那些透支着体力却依旧食不果腹的打工者,还有你们的爸妈!
在有空调、有热水喝的教室里学习能算吃苦?
在有空调、能洗热水澡的寝室里休息算是吃苦?在有爸妈当“太子伴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你能算吃苦?
可能有的同学会问,我现在努力,还来得及吗?
我的回答是:“我说来不及,你就不学了吗?”我们应该把重心从问“来不来得及”转到用功学习上来。有时候你想的越多,越什么事都干不成。认准目标就静下心来干,总会有结果。
所以接下来的时间,无论是在哪个阶段的孩子,不要问什么时间够不够,什么基础行不行。这些都是次要的。最主要的是你要从现在开始吃苦,开始用功。
40岁的柳传志不问来不来得及,最终他缔造了联想集团;高考三次落榜的俞敏洪不问来不来得及,最终考上北大并打造了“教育航母”--新东方;经过两次创业失败的马云不问来不来得及,最终他书写了电商传奇,改变了世界。
即使优越,也不要收敛了斗志所以,请不要在最能吃苦的时候选择安逸,没有谁的青春是在红地毯上走过。既然梦想成为那个别人无法企及的自我,就应该选择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付出别人无法企及的努力!
所以,我们不能在该读书的时候选择放弃,要在该读书的年纪珍惜和努力!
高三党,为自己,为父母,拼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