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是生活在一个“意义”的世界里的,所以我们体验事物的时候,并不会抽象地进行。这就是说,我们一生所经历的,并不仅仅是单纯的事物,还要从人的角度来看,我们经历的一切,究竟有什么意义。可即便是生存环境里最简单、最原始的经历,人类也只能从自身的角度去看待它们。所谓的经验,就是这样产生的。
例如:“木头”是人类视角下的定义,“石头”也是人类视角下的“生活组成要素之一”。可惜的是,很多人总试图排除事物的意义去审视环境,导致的结果只能是无法理解最基础的人类情感,因而封闭自我、脱离社会,其实,这样的行为于人于己都没有什么好处。
人的生命是不可能脱离意义而孤立存在的,在现实中生活着的人,只有把现实提高到生命与存在的高度,来解读其意义和价值,而不是局限于现实本身,才有能找到生命意义的正确答案,即我们的现实,是从自我角度出发所阐释的现实。因此,一个理所当然的结论是,任何对“意义”的定义总是有遗憾和缺点的,且不完整,当然不可能完全正确。于是,这个看起来充满了对意义追问的世界的一大特征就是充满了各种谬误和荒诞。
假如我们问别人这样一个问题:“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对方很可能会哑口无言。绝大多数人可能都想过这个问题,不过遗憾的是,很少有人愿意下功夫探求问题的本源。但这是一个自有人类以来就一直存在的问题,时至今日,它依然是人们最无法忽视的问题
生命究竟意味着什么
无论是老年人,还是年轻人,都或多或少地想过“活着有什么意义”、“生命究竟意味着什么”当然,客观地说,在一般情况下,人们往往只会在遭遇挫折后才会想起这个问题来。那些暂时生活幸福、没有遇到过什么重大困难的人,是很难去想这个问题的。只不过,任何人的一生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艰苦和挫折从来不会永不光顾谁,这是一个我们必须直接面对的现实。于是,人们在自己的遭遇中思考这个问题,也在自己的行为中寻找答案。我们对人生意义的理解角度影响着我们的行为,不独言语,任何其他行为,也都是我们]对“生命意义”进行的不同诠释。而我们的行为诠释,与我们所有的观点、态度、行为、表情、礼貌、抱负习惯及个性等的表现都是一致的。我们的任何举止都在说明我们只能得出自己所理解的“意义”,我们的一举一动都表现着我们对这个世界及自身的看法。比如,一个人说:“我是这样的,世界就是那样的。”那么,这就是他所理解的自己和生命的意义。有多少个人,就有多少种对生命意义的理解。谁的理解都不是绝对正确的,所以,既然无人能给生命意义下一个准确的定义,那么任何能为人所用的“意义”,都不会是绝对错误的。正是这两个极端,包含了人生的全部意义。当然,我们可以分辨这些人们所理解的意义哪些更有效、哪些更糟糕,哪些错小些、哪些错大些。我们还会发现,那些较好的意义解读有什么共同的优点,而那些不尽如人意的意义解读有什么无法掩盖的缺点。如果能从中找到普适性标准和意义,那么对揭开与人类有关的现实谜题是很有帮助的。当然,这个普适性标准和意义,是以人为参照系的“相对真理”,因为现实中不存在“绝对真理”。即使存在,也非人类自身可以理解的。对我们来说,这些真理既无法知道,也没有实际意义。
生命的三项任务
人类共同的有限性使得每个人的生活都受制于三大制约,所有人都得正视它们,因为它们构成了全部人生和现实,所有问题都源于这三大制约。我们时时刻刻都要面对这些问题。一个人对问题的处理方式,就是他对生命意义的解读。
第一个制约是,我们都生活在地球这个贫瘠的行星上,而不是其他地方,无法脱离地球,所以只能尽量利用地球上的各种资源生存,同时接受地球上所有的限制。为了延续生命,确保人类能够继续繁衍,我们必须重视自己的身心健康,这是一个谁都无法逃避的问题,谁都必须面对它的挑战。不管我们做什么事,都是对人类生命状态的回答,我们会知道哪些行为是必要的、合适的、可取的哪些是不必要的、不妥当的、不可取的。这些回答都必须围绕一个核心:我们是人类中的一分子,和其他人类共同生活在地球上。考虑到人类肉身的脆弱性及其会导致的潜在危险,我们必须重新考虑这些人生问题。为了自己和全人类的美好未来,我们的答案必须既有远见又相互关联。正如做一道数学题一样,我们必须根据题意列步骤解出答案,而不是靠运气胡乱猜出一个答案来。对于生命的意义,虽然我们不可能找到一个完美答案,但可以努力地找一个最佳答案。我们的生活质量与地球带给我们的祸福紧密相关,所以,所有的答案都必须考虑人类具体将会遭遇到的困扰。
第二个制约是,任何人都不是人类的唯一成员,人类个体的弱点和局限决定了任何一个人都无法单独生活,不能单独完成自己的人生目标,所以每个人都必须与其他人相互关联、相互依存。如果一个人独自面对一切,既不能延续自己的生命,也无法繁衍后代,唯一的结果就是迅速地死掉。受个体脆弱、缺点的限制,每个人都是与他人关联在一起的。所以,回答任何生活中的问题,都必须考虑到这个制约。想要好好活下去,我们的情感就必须与这个大问题致,那就是,在这个星球上,与其他人一起居住,延续自己及全人类的生命。
第三个制约是,人类是由两种性别组成的。个体和人类集体生命的存续,都必须依赖这一事实。由于这一事实,人类才有了爱情和婚姻这两种关系,谁都无法绕开爱情和婚姻的制约,无论男女。器也凶长而一个人对这一问题的行为和态度,就是他的答案。解决婚恋问题的方式虽然各自不同,但人们的行为会表明他们认为的最佳方式是什么。
三个制约引申出了三大问题:第一,如何找到一种职业,让自已在地球的天然限制下好好地活下去?第二,如何找到一个可以与同类相互合作且分享合作利益的位置?第三,人有两性,我们如何调整自己以适应人类延续依赖于两性关系的事实?
个体心理学( Individual Psychology)发现:对于每个个体来说,生命中的所有问题几乎都可以归纳在职业、社会和性这三个主要问题之下。每个人对这三个问题的反应,清楚地表明了他对生命意义最深刻的感受。假如一个人的爱情生活很糟糕,朋友也很少,那么,我们不难发现,他对工作也不够尽心,和同伴接触也会让他感觉不快乐,以他的生活遭遇,我们不难断言:他一定会觉得“活下去”是件痛苦而危险的事,对他来说,生活的机会太少而挫折太多一这就是他眼中生命的意义。这样一种对生命意义的界定,会使他的交际范围非常狭窄。于他来说,生命的意义仅是保护自己不遭受伤害罢了,所以,他会倾向于封闭自己,努力避免与他人打交道。反过来说,假如有一个人爱情生活非常甜蜜,工作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他就会有很多朋友,交际广泛。这样的人一定会认为活着是一个创造的过程,生活充满了机会,没有什么不可克服的困难。于他来说,作为社会成员之一,与同伴们携手共进,为人类的幸福贡献出自己的一分力量,就是生命的意义。
如果你希望别人幸福,你要先学会让自己幸福
那么怎么才能幸福呢,是想像那种状态,有钱,梦想中大奖,彩票得了乐透大奖1000万美金,然后突然之间就发财了,会不会很幸福,可以买到所有你想要的东西,不是,有个乐透大奖得主俱乐部,他们都是得过这个奖的人,他们跟别的人玩不到一块,他们只能自己玩,然后心理学家进行测量,测量结果是平均一个月的时间,这些人幸福感会回到跟之前一样,心理学家告诉我们结论是说幸福与状态无关,幸福是一种能力,幸福和状态无关你能想象自己拥有哪种状态你就能够特别幸福吗?幸福的能力是一种感知力,幸福是对幸福的感知力,什么是感知力,大家都场常常回忆小时候我们有多开心,小时候,放炮,有表弟表妹都来玩,穿新衣服,有压岁钱,你会觉得那时候多幸福啊,现在再让你和小伙伴一起聚会,再让你和家人一起过新年,你会觉得幸福吗?为什么现在过年成为一种负担而小时候那么开心呢,因为你幸福的能力在减弱,幸福的能力就是对快乐的感知力,所以幸福的反面并不是不幸,幸福的反面叫做麻木,没感觉了,对这事一点感觉都没有了,这就是幸福的反面,那么从现在开始你要找回对幸福感知力
怎么找回,认知,觉察,认知,你需要认知生命意义,你需要对幸福产生感觉,我现在幸福,未来也幸福,能做到吗?我们会怀念过去,怀念青春,怀念大学生活,我们会憧憬过未来,憧憬环球旅游,憧憬国庆放假,但能突然穿越到那一天吗?不能,你能做的就是把握现在,就是此刻,那么如果你在现在,在此刻,你感受不到此刻快乐,你的心里边总在怀念过去或者憧憬未来,请问这一刻哪去了,这一刻又变成了一个痛苦的忍耐,被你留在了人生相册当中,换句话讲,我们特别怀念你的过去,特别怀念大学时光,我们在那个时候真的就幸福吗?大多人在那时候也焦虑要命,要考试,要长大成人,试卷难的不知道怎么办,父母总不给我自由或者觉得自己好穷,特别羡慕别人有女朋友我没有,所以难过的要命,所以我们在那个时候其实也并没有体会到那时候的快乐。
这就是人永远就想得到,却永远得不到,当你失去一个东西时候,你才会感受到,对他的珍惜,所以你现在明白什么才能幸福,现在幸福,未来也幸福,你在为未来打拼,你在不断为未来打拼,但你能够感受到什么,此刻的快乐,你也许会在三十年后怀念今天,怀念今天什么呢,三十年以后你可能会怀念说,在某某年,我自己还能走路,我不需要被人推着轮椅坐着到处走,我感谢现在的自己,所以我在为这个未来努力,但是我在开心的享受这个努力的过程,这就是幸福,你每时每刻都在体会到自己的身体的存在,这在佛教里方法叫做保持正念,你能够享受当下,活在当下,这才是最重要人生智慧所在。
这只是理解,我需要修行,需要看到发生,需要感受自己生活,人是为了活好,活成自己的样子,人知好善,莫不如我,今天你只要明白了,此时正是修炼时,所有世界上最好东西都有一个特性,又难又不难,念头一转人就到了,难与不难,根本在于你能不能对付了你自己,难,有的修佛一辈子枯叶禅,不难,鲁智深那一刻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