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口味有科学研究依据在16岁基本确立。也就是说你所在的原生家庭饮食,或者说你父母饮食习惯、喜好决定了你的饮食口味。
我自小生活在南方是以米饭做主食的,所以饮食方面习惯吃米饭,对面食不是太喜欢,面条也是简单饮食的代表。
我小时候吃的面条都是机制卷制面,烹饪方法也相对简单。和现在现做的面条,讲究的面汤,弹牙的劲道面条没法相比的。
我13、14岁时学会煮面条,是姨妈教会我做面的方法:水开下面条,水沸加冷水,加两道冷水后,锅里水再开后,夹一根面条扔在厨房墙上,面条挂在墙上了就熟了;挂不住就再煮一会,再用此法确认即可。
15岁在吉安,我就自创了肉糜烂糊面,用电饭煲烧水(锅的1/3水即可),水开下面,水再开下肉糜(肉糜在烧水时,先放料酒、盐、味精用生粉捏匀腌制),水再开烧一会(5分钟左右),这时面已经糊了,放些盐调味,最后放麻油和葱花起锅;做面简单方便,但很美味的;每次吃自己做的烂糊面,由于太好吃了吃得太快,都吃得口腔里"天花板"被烫坏了,回味,好吃。
18岁在深圳,恒昌爷叔从香港带给我日本日清杯面(方便面),也是记忆深刻的美味;我每次都把汤汁吃得一滴不剩,当时,感念此味只应天上有,哈哈哈……
现在该款国产的同品牌杯面超市有销售,味道只是方便面,和日本制不能相比了。我们去日本都会买一些日清杯面,味道还是一如既往的好。
20岁我来上海讨生活,在住所巷子口的面店,是我解决晚餐的首选,大排面吃得最多,味精、盐、葱花加开水就是面汤,机制面(新鲜做的)在大水锅里烧熟后下到大碗里,再放一块红烧大排肉(当然大排不大),大排面就做好了,当时也觉得是美味,年轻时胃口好、真能吃,每次连开水汤也喝个精光。当时的大排面没有什么油水,营养不够人越吃越瘦,当时的体重123斤,人堪比黄花瘦。当时吃面图方便简单是一个原因,但没钱穷才是主因吧。
21岁时我和挚友小弟在淮海路上的沧浪亭吃苏式面,25、6年前45元一碗过桥面(面浇头和面分开上,吃的时候根据自己的喜好,可以把浇头浇在面上,也可以选择吃一口浇头吃一口面),兄弟两人对彼此都很慷慨,面的滋味没有记住,只记得面好贵,还有记得这一份情。
24岁我在上海南京东路第一次吃日式味千拉面,刚刚来中国的味千拉面排长龙等号,真是第一次品尝冲击味蕾的美味拉面(日本把面称作拉面);我非常惊讶面条怎么能做得如此美味,面汤鲜美面条劲道。现在去味千拉面基本不点面了,味千的广告语依旧在,拉面的味道却是平淡无奇了。
38岁时,我在浦东本社工作,加班是常态;工作怎么努力也做不完。有天和章菁课长加班到晚上八点,林斌回来请我们去环球金融中心地下二层日本屯京拉面连锁店吃面,一进店就感受到日式风格,店员大声用日语齐齐打招呼;开放厨房+视频直播,全程可看面条烧制过程,拉面味道和店文化的体验都更棒。拉面人均45元,在如此昂贵的地段,真是良心价,面条也可以无限量免费加。
44岁时,我请爸爸、妈妈还有耀华姐一起再来吃过一次。
46岁时,我工作调动派去南京工作,南京的面条基本有两种,一种是皮肚(肉皮)面(下图皮肚面是我46岁生日当天,工作时一个人吃的面,寓意长寿,讨个口彩),加鹌鹑蛋火腿片青菜之类,面条比较粗。
还有一类红汤浇头面,大肉,小排,牛肉为主的红汤面,其中最值得介绍的是大肉面,真是有"战斧"大小,很冲击眼球,一块大肉有半斤以上,味道真是不错。只是每次去吃,包括同事在内,没有一个能将面肉吃完,看看周遭的食客也大相径庭,浪费食物真的很不好。
今天我们在苏州裕兴记吃三虾面,大满足!有感而发,让我回忆起记忆深刻的七碗面和一起吃面的人和地。感慨岁月如歌,一切事物都在无形中远去。
上海滩大亨杜月笙常说:人生要吃好三碗面—体面、场面和情面。吃好这三碗面,情商、智商决定你的财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