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1万小时定律”的驳斥
从来不存在1万小时定律,它仅仅是畅销书作家对心理科学研究的一次不太严谨的演绎而已。
在艾利克森的小提琴练习研究案例中,艾利克森强调的仅仅是刻意练习而已,而非1万小时这个魔术数字。
1万小时有哪些问题?
首先,不同专业领域的技能习得时间与练习时间并不存在一个1万小时的最低阈值。如优秀专业演员的专业技能习得往往是3500小时,记忆类专家技能的习得是数百个小时。
再次,练习的成果并不与时间呈正相关。我们是随时间和效果调整策略,还是机械地每日花上几小时,其间差别即为大师与胜任者的区别。当某个人的表现达到了熟练水平,可以做到自动化,那么,再多“练习”几年,也不会有什么进步。本行业干了20年的医生、老师或司机,可能还稍稍比那些只干了5年的人差一些,原因在于,如果没有刻意地去提高,这些自动化的能力会缓慢地退化。
如果对这种自动化的表现并不满意,我们下一步要做什么?答案是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的本质是什么?
区分卓越者与一般人的关键是,长时工作记忆,它是刻意练习的指向与本质。那些卓越的专家,在进行钢琴、象模范作用等自身熟悉的专业活动时,能够调用更大容量的工作记忆。如国际象棋大师在长时记忆这款硬盘中存储了5-10万个关于棋局的组块。
如果说专家和准专家们已将自己的大脑升级了,工作记忆内存条可以同时调用一块SSD硬盘来当虚拟内存用,那么那些专业领域的新手们往往还是在使用小内存跑。
所以,刻意练习的本质是去买SSD硬盘。
一般人怎样才能买得起那块硬盘?
一、有目的的练习。设定总体目标,导师或教练将制订一个计划,以便实现一系列微小的改变,最后将这些改变累积起来,构成之前期望的更大的变化。即积小胜为大胜,积跬步以至千里。
二、专注的练习。要想取得进步,必须完全把注意力集中在你的任务上。
三、有反馈的练习。刻意练习包含反馈,以及为应对那些反馈而进行调整的努力。在练习过程的早期,大量的反馈来自导师或教练,他们将监测学生的进步、指出存在的问题,并且提供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必须学会自己监测自己、自己发现错误,并做出相应调整。
四、走出舒适区。刻意练习发生在人们的舒适区之外,而且要求学生持续不断地尝试那些刚好超出他当前能力范围的事物。因此,它人们付出近乎最大限度的努力。
五、改进过去已经获取的技能。刻意练习通过着重关注过去获取的技能的某些特定方面,致力于有针对性地提高那些方面,并且几乎总是包括构建或修改那些过去已经获取的技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逐步的改进最终将造就卓越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