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跟儿子关系算好的,我们共同听得到,听樊登读书,听混沌研习社,所以基本还算在一个频道上,平常也能互相讨论个问题,沟通起来也算比较顺畅。
可是有一个问题始终没有好的解决。即在我做事时,不定做了什么惹住儿子,他不爽不悦,但是也未充分表达。我知道他不高兴,但又不太明白他不高兴的原因。觉得好好的,他恼的莫名其妙,我也非常生气。
不投机起来,儿子觉得与我无法沟通,我觉得他无理取闹。
于是每碰上这样的情况,两个人总要冷场1、2天,借助一件别的不得不沟通的事项,重新互相搭话。
再等大家情绪差不多好了,把原来令彼此不爽的事情拎出来再讨论下。虽然也算是一种解决之道,总觉的因为时过境迁,讨论时,彼此没有更大的热情一句一句揪着说,差不多协商下,说以后再有这样的情况,咱俩这样这样.....解决是不是更好,彼此就算敷衍过去了。
也正因为如此,感觉没有解决根本问题,下次遇事,重复情况还会出现。此时,上次的讨论结果并没有生效,反而彼此觉得,你,还是那样的!!!!更生怨气和不满。
这样的事情一个暑假搞了两次,让我很是恼火和头疼。
这不,又来事了。
那天,我请儿子共同上街给我参谋给朋友的儿子购买礼物,欢喜着共同出门,结果是,儿子生气,我恼怒,中途分道扬镳,各自回家。
我是个耐不住的人,非常讨厌冷战气氛。希望当天的事能当天解决,早日恢复其乐融融的状态。可儿子平常也肯沟通,一旦生气,却是不说话的。
回去的路上,儿子选择了走另外一条道,不与我同行。
我其实很生气,但也很无耐,尤其是想到儿子马上要返校,最后两天本想着跟儿子好好说说话,且还有很多返校前的事项要商量沟通,这样的冷气氛太讨厌了。回家的路上,我打开樊登读书,恰巧听的是《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虽然不是针对我目前的问题,还是受到了启发。尤其书中讲到:和孩子讨论他自己的感受,而不是评判孩子的感受。通过提问而不是告知,通过启发而不是评判,让孩子自己自己确定应该怎么做。
我决定回家试试。
到家,稳稳神,调整下情绪,告诉自己,不要急,你是来解决问题的,不是来吵架的,即使儿子态度不好,也要想办法解决。
带上笔记本电脑,敲儿子的门。还好,被允许进入了。
开场:我知道你生气了,是哪个地方我惹你了,哪句话让你不高兴,可以告诉我么?
儿子斜倚在床上,一副爱咋咋的模样:说啥呀,你不是说谁都不搭理谁就好了么?
哎,说过的气话,算账时都是要被找回来的。
再稳下自己的情绪:你知道,那肯定不是我的真实想法,如果我真的那么想的话,今天晚上也不会来找你了。你看我带了笔记本过来,就是想把咱俩的对话及想法写下来,找找到底是哪里出现了问题,你看我是真的想解决问题,不是么?
我一边问着儿子,一边把我的问话,他的回答,录入电脑。碰上儿子不说话,或者不耐烦时,我把《樊登读书》图文翻出来,告诫自己,不要急。换个角度再问。
儿子从冷冷看,悻悻答,看我果真将对话一句一句录入电脑,始终保持不急不躁的状态,开始逐渐坐直,正经回答我的提问,到后来凑到书桌前,看我录入,开始认真思考后作答。
一个小时,终于,达成一致意见。我终于知道儿子生气的准确原因,且通过慢慢沟通,也终于问出了出现问题的快速解决之道(儿子要求一点也不高。我觉得长舒了一口气,总算可以快速解决我俩的争执,不用冷战好几天,这让我很有成就感。
因为是第一次这样沟通,比我想象的时间略长,但却比我想象的结果要好,不但找到了问题的点,且找到了解决的方式,这其实是一劳永逸的。
原来跟儿子沟通的时候,更多的是我在讲理。当妈的,总觉得孩子要讲道理。当我把道理讲了,你还是不接受,那你就是不听话,不懂事。
武志红的心理学,樊登读书讲的各种育儿书籍,也看了不少,并自认下功夫学习了。且自认为自己知道,在沟通中,要想顺畅,首先应该做到共情,即设身处地地站在对方的现象场上,感其所感,想其所想,清晰感觉对方的情绪情感,然后再沟通,才能有效解决存在的问题。
可真到事情上,儿子跟我闹别扭,我首先的感觉就是孩子不懂事。我认为该解释的我都解释了,该说明都说明了,你仍然不高兴,不爽,甩脸色给谁看呢?你甩脸色给我看,我不搭理你就是了。
我虽然学了很多理论,却一直沿用原来跟儿子小时候沟通的方式,我讲道理,你听懂了,你就不应该乱生气,乱发脾气。
曾看到一句话说:女生在讲感受,男人在理性思考,当时深以为然,现在细想,其实不对,是所有人,都在讲感受。
知道了很多道理,践行,才能过好这一生。当你以为你知道了,可以再问问自己,你真的知道么?你真的真的知道么?
愿意践行,现学现卖都管用。跟孩子沟通最重要的是他的感受和你的诚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