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民谣作为一种音乐形态强势崛起。一时间,民谣蔓延在大街小巷,占领了人们的耳朵。同样,民谣的兴起也引发了一系列的争议。于我看来,民谣的兴起,虽猝不及防却又理所当然。
从表面上看,民谣的兴起应当归功于歌唱类真人秀节目的推动和自媒体的助力。2013年湖南卫视选秀节目《快乐男生》唱红了《董小姐》,唱红了原唱宋冬野;2015年浙江卫视选秀节目《中国好声音》则唱红了《南山南》,唱红了马頔;2016湖南卫视《歌手》唱红了赵雷的《成都》。各式各样的选秀节目为民谣歌手提供了一个平台,将他们由活动及影响扩大化,使其走向了电视,再经由自媒体,活跃在每一个人的手机音乐APP上。民谣,似乎也慢慢从独立小众音乐逐渐向主流靠拢。
当然,民谣的走红同样离不开其本身便具有的潜质,它的走红,也必有其漫长的酝酿。民谣以其通俗易懂又字字珠玑的歌词,和缓悠扬又朗朗上口的旋律,为听众降低了欣赏音乐的门槛。同时歌曲中述说的故事,表达的情思,能够轻松搭起通往听众内心的桥梁,引起内心的共鸣。因此,民谣以前虽说小众,但仍具备独特的审美特性以及广泛的群众基础。
但如果要究其民谣兴起的根本原因,则离不开市场的自由选择。我们再也难寻90年代中国流行音乐的黄金时代,原创音乐的匮乏和大量缺乏新意的作品充斥着音乐市场,矫情俗气的抒情歌占领着我们的耳朵,浮躁的乐坛让人们越来越怀念那些难能可贵的真实朴素和自然。在如今的流行乐坛中,民谣确实是相对安静的一块区域,就像张磊所说,民谣就像一碗小米粥,暖胃,抚平浮躁的流行乐坛。另外,市场选择民谣作为流行音乐再度崛起的突破口,也源于民谣的低成本优势。民谣从创作到推广,成本都比较低。民谣歌手大多在野生的状态下成长起来。他们只凭一把吉他,便可走江湖,即便有乐队和经纪人,也都采取最低成本运行。他们的录音作品,多半是独立制作,制作低成本,推广低成本,在演出现场或者网络售卖。他们的声名,也是通过一场场演出,一首首歌积攒起来,不需要高成本的宣传与包装。
一个时代有着一个时代的流行,民谣在这个时代兴起,必有这个时代的需求。当今,城市化的进程让人们焦虑而孤独,更多人向往着宁静和美好,愿意在民谣作品描摹的风花雪月寻找温暖和慰藉。而民谣,没有绚丽的舞台,没有华丽的铺设,只凭一把吉他,弹唱出富有颗粒性的音符,对活在城市群里,习惯了喧嚣,灯红酒绿的人们,是一种奢望。人们在这个嘈杂的时代,民谣发声,为他们寻找到一个暂时返朴归真的场景。
有人说,民谣起于小众,毁于流行。但于我看来,民谣的兴起,源于自身的厚积薄发,同时也迎合了当下群众的精神需求和情感诉求。听懂了民谣,不过也是听懂了真正的自己。太多人在这冷清的格调,别样的情怀里找到了孤独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