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
做了错事造成了明显的不好后果但并未被人发现时感到难过或后悔;
别人做了对他不利或有损的事,能够原谅而不指责别人,也不告状;
对朋友或同伴的福利表示关心,或者能够分享别人的幸福与快乐,如为别人生日、考试优秀、获奖等感到高兴,主动向别人祝贺。
针对以上三条,您在咨询室内会如何提问?一定要做到口语化、生活化,即确保说的是人话!
妈妈放下“屠刀”,孩子立地成“佛”。
过分保护,对孩子社会化不足有不利的影响。
这是就童年而言,到了青年期,则表现为社交无能,缺乏社交动机,过分害羞,见了生人感到无话可说,不知所措。
美国精神病学协会,给儿童制订的社会化不足的诊断标准,很有参考价值。如果下述五条只符合其中一条,或者一条也不符合,就是社会化不足。
(1)至少有一位同龄朋友,且友谊维持至少6个月之久。
(2)在看不到有什么即时的好处的情况下,能够主动帮助别人。
(3)做了错事,造成了明显的不好后果,但并未被人发现时,感到难过或后悔。
(4)别人做了对他不利或有损的事,能够原谅而不指责别人,也不告状。
(5)对朋友或同伴的福利表示关心,或若能够分享别人的幸福与快乐,如为别人生日、考试优秀、获奖等感到高兴,主动向别人祝贺。
显然,过分保护造成童年社会化不足,是一种严重的情况,因为童年的社会化,就是健康性格雏形的发展形成过程。
怎么连起来是高尔基的作品名可以评述?:《童年》《母亲》《在人间》《我的大学》
什么是社会化?
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是个体与他人交往,接受社会影响,学习掌握社会角色和行为规范,形成适应社会环境的人格、社会心理、行为方式和生活技能的过程。
传统上认为,社会化到成人期即告结束。而现在学术界则主张终生社会化的观点,认为社会化伴随人的一生。儿童及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是早期社会化,成人期的社会化是继续社会化。
社会化的类型:
社会化,是内方外圆,内有原则,外显圆滑,适应社会;
未社会化,内方外方,有什么说什么,得罪人,不适应社会;
反社会化,内圆外方,外表凶悍,内心柔软,用凶悍掩盖弱小的自我;
过度社会化,内圆外圆,失去原则,做老好人,容易受委屈。
作为咨询师如何提问?
针对诊断标准(3)(4)(5)的内容设计提问。
(3)做了错事,造成了明显的不好后果,但并未被人发现时,感到难过或后悔。
问:您孩子与您讲过让他自己感觉特别难过的事吗?
(4)别人做了对他不利或有损的事,能够原谅而不指责别人,也不告状。
问:请问孩子有在您面前,讲过同学之间发生的不愉快的事情吗?若被欺负了会告诉您吗?
(5)对朋友或同伴的福利表示关心,或若能够分享别人的幸福与快乐,如为别人生日、考试优秀、获奖等感到高兴,主动向别人祝贺。
问:
孩子喜欢与同学交往吗?若回答交往密切继续提问,同伴过生日会主动祝贺吗?
如何判断一个人到底是“很有个性”还是“没有长大”?
我觉得可以尝试着秉持如下原则:如果你觉得自己很有个性,恰恰说明你还没有长大;对于那些言必称自己很有个性或者追求所谓个性的人,我们应该立马给出TA还没有长大的诊断。道理很简单,一个真正有个性的人,正因为自己已经拥有了个性,就不再去追求所谓的个性了——TA所追求的就是共性。毕竟所有的共性都寓于TA的个性当中,而TA的个性只是体现并丰富着共性而已。
如果再不明白,是因为你当年背了那么多的马列哲学却只是为了考试而没有理解。让我们一起重温:
矛盾的共性指矛盾的普遍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矛盾的个性指矛盾的特殊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矛盾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是指,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又受共性的制约,共性和个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李克富
心理学知识,学以致用。
犯错感到难受
去上课,作业忘带了。返回去取,时间来不急了,会迟到。一路懊恼,后悔自己怎么没写完就顺手放进书包。正巧老师没检查。心里觉得幸好没检查,不然会被骂。记着下次上课前整理好自己的物品。对自己做错事情,感到后悔和难过。并且从错事上吸取经验。
被冒犯能原谅
新买的小白鞋,赶紧穿在脚上,美美哒!课外班同学听着课手里耍着笔,正好落到小白鞋上,划了一长道。心情不美丽了。但是,还是潇洒的说了没事儿,回家洗洗就行。
能为别人的优秀而喝彩
期中考试结束,等成绩。历史考的不好,心里坏坏的想:希望别的同学也一样没发挥好。这样就不会差太多了。成绩单下来,好闺蜜进了前十。哇喔!她的名次配的上她的努力,为她高兴。自己成绩不佳被挤出前十,后退了19名。心情不佳,觉得很丢脸。让我难受一会儿去,我去想静静。耷拉着脸,撇着嘴哭叽叽的对妈说,我不想去上学。当妈的说:行,请假吧!嘴上说着不想返校面对同学和老师。手上收拾校服和书包。哎!还是去吧!总要面对。反思这段时间努力的方式可能不对,调整一下,继续再战。
警醒过分保护会带来不良后果。每天接送孩子,习惯变成自然了,自然成必然应该做的事了。心疼孩子累,担心安全,总是尽力自己多付出时间和体力,帮着孩子去做她可以做的事情。当老师带着读书并逐句子解析时,自己也开始思考自己的过分保护行为。打着“一切为了她好!”的大旗,实际却是剥夺了孩子自由成长的权利,为未来社会化埋下隐患。过分保护现在停止,为时不晚。
李克富老师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要想有所收获(得),就必须思考、谋划(虑);而能不能“虑”,取决于是否心“安”……依此类推,根源在于“止”。
只有止住旧的,才能开始新的;止即接受,而接受是改变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