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阅读一点,每天都写一点我与书的读书笔记,这也算是一个小小的习惯。
《微习惯》这本书,读了前三部节。过去在头马会场,听过赵宇老师曾解读过这本书。听别人讲,然后再看书,再写读书笔记,在形成自己的习惯养成。应该就是,我们在生活和学习中逐渐要走了路途。
书中,首先告诉读者,习惯的养成,其实很难。不如从微小的习惯开始改变。比如跑步这件事,刚开始,坚持跑到很多的里程,是自作自受。先从1000米再到2000米,逐渐开始,养成跑步的习惯。这个过程需要,时间和开始去投入跑步这件事情才能逐渐达成跑步习惯。
其次,这本书,在全书开始的阶段,就告诉读者,靠动力去养成习惯,真的很难。书中从医学的角度讲到,人靠动力去养成习惯,最终会被消耗。这点,我又有些认同,因为动力这个东西,不是持久的。就如同,开春,健身房办卡的人特别多,但到了夏天,来的人逐渐少了起来。动力,或许只是一时之力,并非是持续保持健身的刚需。也有些不认同,动力是人去做事的欲望,没有动力,谈何养成习惯。
那么什么才是人们养成习惯的诱因呢?书中告诉我们是意志力,细细想想,好像也有些毛病。看这类鸡汤书,或者说工具书数量一旦多了起来,就开始觉得作者在反复绕弯子。
意志力难道没有动力的影响吗?一个想成为瘦身的人,到能成为一个瘦身的人。这个过程,需要自身的意志力,和动力。意志力就是坚持减肥的坚持,而动力,是想成为身材更好的需求。
很多工具书,讲来讲去,实际上没有真正告诉读者,怎样从一点一点,去形成习惯。
我觉得,兴趣很重要,热情很重要,自己的自信也很重要。写作,如果没有多大兴趣,就是每天写字码子,会有提高吗?会真正成为改变生活的一个好习惯吗?
什么是兴趣,也许在我的理解就是发自内心和本能的爱,想去学会它的好奇心和幸福感。大家都在健身,都在学写作,过了一年,走了一些人,又过了一年,又走了一些人,真正坚持到最后的都是少数中的少数,就很能说明这个道理。
习惯养成后,如果没有得到自我满足和他人认可,也很难真正融入骨髓。做事,很难,做成事更难。陈忠实,为了完成《白鹿原》的写作,把自己放回老家的房子里,冬来暑往,持续耕耘,最终完成经典小说《白鹿原》的创作。这个习惯,或许是因为他想得到成就的一种深入骨髓的写作境界吧。
作为我们常人,最大的误区,是喜欢拿着工具书,当方法,最大的问题时,没有动力和意志力去自己琢磨。所谓自己琢磨,就是了解你,适应你,成为全新的你的过程。
写作、减肥如果照书上去严格执行,那世界上作家这个职业俨然小事,这个世界也就没有胖纸可言了。
为什么,有的人做到了,有的人没做到。关键是琢磨,找到自己的办法。减肥客观的来讲,有个过程,而写作,也有个过程。往复,失败,再往复,再小有成绩。就是这么一个过程,而并非这些畅销书讲的,一条又一条。
我还是那句老话:“书是死的,人是活的”。好书,好在哪里,能说出来,坏书坏在哪也能讲出来。好书坏书其实都对我们有用。
同样,每个人都有坏习惯,也有好习惯。就如同樊登讲滴,世界上没有真正的君子和小人。我们办读书会的目的就是,让每个书友,君子的一面越来越多,小人的一面越来越小。我比较喜欢樊登对人性的解读,以及对读书目的的解读。
阅读写作,有一个目的,就是让自己在书中找到力量,正能量,然后扩散到自己的心理和行为,让自己好的习惯越来越多,坏的习惯越来少,我看这就靠谱了。
书,可以改变我们一时的习惯,写作同样也可以改变我们一时的习惯。但真正改变我们习惯的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更好的自己的信心。
这是最重要的,请大家务必反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