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中有写道:融四岁,能让梨。
孔融让梨,成为了一代又一代人教育孩子学习谦让美德的榜样。然而这样一个“道德楷模”,竟然被骂“不孝不贤”,满门抄斩。那么,孔融让梨后,到底度过了怎样不平凡的一生呢?
孔融,字文举,孔圣人的第二十世孙,东汉末年建安七子之一。自幼聪慧过人,是当时有名的神童。他从小就学习儒家思想,尊老爱幼,熟知礼仪,长大后能诗善文,其《杂诗》中有云:“安能苦一身,与世同举厝。由不慎小节,庸夫笑我度。吕望尚不希,夷齐何足慕?”
可以看出,孔融有着远大的理想抱负,他认为,出身贵贱,门第高低,并不是衡量一个人的必备准则。寒门学子,依旧可以光耀门楣。这样超前的思维,高尚的气度,在当时又有几人能及?
成年后的孔融入朝为官,他性情宽容,善于举荐贤能之人,同时刚正不阿,负责辅佐御史大夫暗访官吏时,对于所发现的贪官污吏,无论是谁均直言检举,丝毫不留情面。
这样的孔融,有着致命的弱点。他虽聪明,但是却不明白中庸和藏拙之道,耿直得可怕。他不会为人情世故改变自己的原则,文人身上所特有的清高,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曹操攻下邺城后,他的儿子曹丕娶了袁绍的儿媳甄宓为妻。他专门写了一封书信“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给曹操,借此嘲讽。曹操收信后大怒,但曹操是爱才之人,最终将这口恶气强压下来,未曾对孔融责罚,孔融却并未因此而收敛其言行。
或许他清高,亦或许他如杨修般恃才傲物,从未将一代枭雄曹操放在眼里,是以三番五次对曹操的差错进行冷嘲热讽,唇齿相逼。而曹操也算大度,面对他屡次冒犯,还能一忍再忍。
孔融出身名门,是当时杰出的士族代表人物,有着正统的汉家帝王思想,而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心思日渐暴露,在孔融看来,这是一种大逆不道的行径,道不同不相为谋,孔融也逐步走向了曹操的对立面。
在政见不合于主流之外,孔融在道德方面也有惊人之见。孔融认为,孝道是不足守的,“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物寄瓶中,出则离矣。”此言一出,顿时引起轩然大波,亦为他惹来一身骂名。
孔融本意或许是为了宣导不要愚孝,然而在那个父为子纲的时代,这样的想法便是大逆不道。孔融跌宕一生,怎奈生不逢时,无法与他的时代共同进退,他那些肆无忌惮的言论让曹操为他贴上了不孝不贤的标签。
就在曹操和孔融两个人相处愈加艰难、政见愈加不合之时,孔融上奏请求恢复古代诸侯体制,千里之内,不得封建诸侯,这使得曹操愈加忌惮他会阻碍自己的千秋大业,遂起杀心。
终于,在时任御史大夫郗虑对孔融蔑视国法的弹劾之下,加上军谋祭酒路粹的奏请,曹操以“招合徒众”,“欲图不轨”、“谤讪朝廷”、“不遵朝仪”等罪名,在208年9月26日,将56岁的孔融和他的全家老小满门抄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