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还是毁灭,那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我想,大概是因为戏剧本身的民间特性缘故,戏剧文学总是被视为难进“经典文学”殿堂。此外,那些剧本不是让观众直接阅读,而像是给演员准备的所谓“台本”,这更是制造了戏剧文学与大众之间的鸿沟。鉴于资料限制,我们根本无法想象,古希腊时期的戏剧或近代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一旦进入剧场演出,它到底会是个什么样子。但我们很清楚的是,莎士比亚凭借其高超而独特的台词写作技巧,成为历代文豪模仿的对象,成为各种现代风格流派追溯的鼻祖,成为研究英语世界文学特征不可绕过的焦点性文本。
我国着名剧作家曹禺先生也说过“莎士比亚剧作的变异复杂的人性,精妙的结构,绝美的诗情,充沛的人道精神,浩瀚的想象力,是任何天才都不能比拟的”。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诗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他是“人类最伟大的天才之一”,被称为“人类文学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
在《哈姆雷特》这部戏剧中,主人公哈姆雷特首先面对的是自己原先的理想被破灭。毋庸置疑的是,哈姆雷特曾是一个“快乐的王子”,后来却成为了“忧郁的王子”“复仇的王子”。那么,为何他不再“快乐”了呢?处于年轻时代的哈姆雷特并没有经历过什么大的挫折和阻碍,思想十分单纯。好景不长,哈姆雷特的父亲去世了,在德国接受教育的他回国,得知自己的母亲在父亲死了一个月后就改嫁给篡夺王位的叔父,在哈姆雷特的心中开始渐渐的对这个世界的事进行了怀疑,他明白了,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东西。有很多人可能会讲他母亲的不好,可她母亲本是个善良的人,在嫁与不嫁之间,她是在选择哪种不幸,而不是在选择自己的命运。
哈姆雷特一心想复仇,但他要杀的是他的母亲和叔父,就算杀了他们他又能怎么样?所以流传至今的名言:“生存还是毁灭,那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由此诞生了。而后奥菲利亚的哥哥雷欧提斯与哈姆雷特带领一批人冲进宫来,要为父亲和妹妹报仇。新国王利用雷欧提斯与哈姆雷特决斗的机会,在雷欧提斯的剑上蘸了毒,同时还准备好毒酒,以便将哈姆雷特除掉。最后,哈姆雷特和雷欧提斯都中了毒谋剑,王后饮了毒酒,奸王克劳提斯也被哈姆雷特刺死,哈姆雷特只能留下遗嘱,让好友霍拉旭完成他的心愿。
哈姆雷特像我们每个人一样真实,但又比我们伟大。他是一个巨人,却又是一个真实的人。哈姆雷特以自己的“毁灭”去毁灭了丑陋的叔叔克劳迪亚斯;以自己的“毁灭”深深的把当时丑陋的现实刺了一刀;以自己的“毁灭”成就了他的祖国——丹麦的“生存”;也以自己的“毁灭”留下了那振聋发聩的“哈姆雷特命题”。很少有现实中的人会面对与他相同的困境,而确实会有人在面对困境时与他一样试图说服自己、强迫自己。人的心里住着一个懦夫,人的一生都在与这个懦夫战斗。责任让我们渴望天空下最高的山峰,而心底的懦夫害怕着路途中彻骨的风雪。那风雪不仅仅损伤我们的身体,还会磨损我们的意志、甚至击碎一直以来支持我们的东西,比如道德,而相较而言再高耸至云端的山峰也不及这件东西珍贵。难道我们不会犹豫挣扎、寻尽理由为自己的退缩开脱、然后陷入深不见底的自厌中吗?可是人就是这样,脆弱多变,自我否定、自我鼓舞,饱含力量,踉跄着挣扎着向前或向后。每个人其实都是哈姆雷特。
其实悲剧具有一种深刻的美,悲剧存在的意义就在于它不只是为了赢得人们一掬同情的眼泪,而是要通过对悲剧产生、发展、结局的整个过程唤起人们对生命意义的严肃思索。悲剧也正是通过对一切矛盾冲突必然性的揭示,表达了对真、善、美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