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的刘氏父女的爱恨纠葛也令人唏嘘,女儿表面上追求自由恋爱甘愿“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但内心里还是贪图父亲钱财,结果刘四爷卖掉车厂让虎妞大哭了一场;刘四爷土匪出身,靠女儿帮助才把车厂生意做得这么大,但最后却意气用事没给女儿留下一分钱,最后得知女儿难产而死的消息悲痛万分,却连女儿的埋在哪里都不得知晓。老舍先生不想只通过车夫一条线来表达思想,那样略显单薄,多条情感线围绕祥子这个人物的交织,每个人都只不过是其中的推动者,而所有人都在被时代被旧思想左右着,每个人的结局在作者看来都早已注定。
三、善于不善
“人之初,性本善”然而在那个阴云笼罩的旧社会,善良自强的人只能被伤害的体无完肤;善良的心只会被残忍无情的现实异化摧残,无价的善良被贬值,变得一无是处。老舍笔下的祥子就是如此,他自己尚且在为温饱奔波,在看到风雪中挨饿的爷孙俩后,还自掏腰包给人家买了十个羊肉大包;看到走投无路、为家人所累的小福子后心生恻隐......祥子堕落的过程正是善良在旧社会下被一点点泯灭的最好写照,“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也许这样自强向上的人放在如今的康平盛世兴许可以自给自足,但在旧社会他却只能沦为被压迫的一份子。祥子在文中的最后,不再拉车,转而去自己昔日的主顾、车友那里编造虚假的谎言来骗取钱财;去混街游行、扛旗乱喊;去大街上捡被人抽剩的半截烟头;甚至出卖同志来换来血淋淋的毛票。他难以再称之为人,只是一条贱命。
文中被祥子认为是“圣人”的曹先生,多次接济祥子,帮助他渡过难关,但自己的生活依旧不如意、不得志。善良在那个黑暗的时代甚至比不上一顿饱饭,老舍先生塑造的祥子是一个点,他以点概面的体现了一个时代的人们都在变得麻木不仁,不是每个人的善良都能得到好报,自私利己主义在人的内心中滋长。底层的人们就这样饱受剥削压迫的过完了一生,而上层人靠着底层人的“养分”在旧社会里同流合污,道德几尽沦丧。老舍先生笔下这种,善良在黑暗社会下遭受到悲剧,在如今依旧具有现实意义。
[if !supportLists]四、[endif]小结
如今的“善良”无形之中沦为了“软弱”,被许多得寸进尺的人骑在头上,被歪曲事实的人扼住了咽喉难以发声。善良,原本是全社会应该共同推行弘扬的一股力量,却湮没在物欲横流之中,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剧。善良这种力量,它原本不分贫富贵贱,每个人都可以在生活中对外释放自己的善意,但之所以这种力量最后得不到公道的对待,因为它所处的社会并不公道。善良面对社会的阴暗面,只会遭受到悲剧,连同善良的人们一起,沦为黑暗社会的牺牲品。
在各个时代下,善良都被人们所称颂,就算没那么向往,也总不至于让人挥刀相向。可善良的人越发善良,这个社会就把他们贬低的越廉价,最后,善良也变成了多少罪恶假汝之名。善良的人总是沉默的,不是说他们不说话,而是他们不愿为自己的所作所为亦或是自己的善良解释什么,也因为他们不是长舌妇。他们总觉得善良不是为了表现给谁看的,而是内心遵从的信仰,他们试图用善良去理解这个社会的一切,殊不知,善良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直到有一天,或拍案而起、或放荡形骸。正像是鲁迅那句话,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其实祥子的结局也无非就是这样,要么逼急了爆发,在压迫中反抗;要么自己将自己灭亡,显然,他选择了后者。
最后的日子里,他消遣着自己,社会消遣着他“廉价”的善良。
参考文献:
【1】老舍.骆驼祥子[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