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是小学阶段《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最后一个内容,例1重在利用倍数关系将两个未知量假设成为一个未知量。
课堂学习:
展示环节,不同汇报组将两种思路都展示了出来,对其中的6个小杯和1个大杯假设成9个小杯,以及假设成3个大杯的理解,都选择了画图的策略进行演示说明,不管是汇报组学生,还是提问质疑的学生,从他们对答如流、自信从容的互动中,学生理解到位了。
这两种思路之后,小烨汇报了他的方法:
其实最初小烨展示的时候,一开始写的方程是3x+x=720,写的过程中,同组的小雨发现问题,提醒他应该是3x+6x=720,小烨停顿了一会儿,将方程改正确了,然后他又迅速将设小杯为x 毫升,改成了6x毫升。小雨一看也急了,抢过他的粉笔自己来,刷刷刷写好后,请大家质疑,然后解答大家的提问……
几种思路展示后是总结反思的过程,围绕假设的依据,假设后什么不变,什么变了,对倍数关系的假设进行分析,提升对假设策略解决问题的理解。
“练一练”是巩固练习,
独立思考展示中,我发现大家都选择了将“桌子”假设成“凳子”,根据1张桌子的价钱是一把椅子的1/5,将1张桌子假设成5把椅子,和题目中原有的4把椅子合在一起,一共9把椅子2700元。
集体交流后我追问:大家都是这样假设的吗?有没有别的想法?
有些沉默,我继续追问:难道不可以将椅子假设成桌子吗?
几乎异口同声:不可以!
是吗?真的不可以吗?
不可以的声儿小了,我笑笑:来都试试看?看是不是不可以?
几分钟后,不少学生就呈现了一把椅子可以假设成1/5张桌子,4把椅子就是4/5张桌子,加上原本的一张桌子,就是9/5张桌子一共2700元,再计算出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的价钱。
行间巡视时,我走到小烨旁边,发现他依然执着地选择了方程,他设桌子为x元,椅子是4/5x元,用x+4/5x =2700求出x=1500后,4/5x=300,乍一看,没什么问题,我请大家帮助找问题所在,很快大家就发现了问题。
同样的问题再次出现,我追问大家:他为什么这样写?怎样避免这个错误?
一番讨论交流后,大家的建议是:设每张桌子的价钱是x 元,每把椅子的价钱是1/5x元,这样具体写既是完整了解题过程,不至产生歧义,也是对自己的提醒,避免将题目中的4把椅子的价钱和问题中椅子的单价混淆,减少犯错的可能,同时解出答案后,要进行验算,验算题目中的总量或者总价以及两个量之间的关系,两种方法相结合,就可以避免再犯此类错误了。同时在列方程解出x后,求椅子单价的过程不能走过场,根据第一种思路的答案直接写出300,因为如果实际计算一下,也可以发现1500×4/5并不等于300了!
相信经过这样的过程,小烨不会再犯这样的错误了,最起码犯错的几率要小一些了。 教后反思:
错误是学生学习过程避免不了的,面对错误,教师如何做才能让学生不再犯错,或者少犯错,很多大师对此都有研究,许多有经验的一线教师也都各有方法。
我认为,不管怎样的错误,首先教师都不可忽视,不能用粗心、不会等笼统性的理由来解释,一言以蔽之,甚至不闻不问,这对纠错没有任何帮助,错误印象在最初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纠正,后续学习中会事倍功半,很难更正过来,这在心理学上属于首因效应,也就是所谓第一印象,先入为主。
第二,要引导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
分析错误的原因,可以引导学生在自我反思和相互交流中挖掘错误产生的根源,找准错误发生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及时纠错,不再犯错。
第三,寻找避免错误的方法。
引导学生从错误中学习,避免同样的错误发生在自己或者同伴身上的过程,是对错误的再次认识,是学生批评和自我批评后反思的结果,学生只有在此环节充分交流,通过寻找避免错误的方法,以达到不再犯错的目的。
《易经》中表达做人的最高境界是“无咎”,无咎,不是说没有错,而是说错了没关系。出错不可怕,关键是如何应对错误,用好错误,让错误发挥作用,成为以后不再犯同样错误的有效资源,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