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识为先,文艺其从,立德立言,无问西东。——清华大学校歌
01
本人向来对青春类电影情有独钟,当《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致青春》上映时,总会毫不犹豫的买上一张电影票,去电影院好好享受一下视觉盛宴。对于《无问西东》这部口碑极佳的青春类电影,自然不能错过。只是当时事情太多,抽不出时间去电影院第一时间感受,便利用周末的时间,待在宿舍把这部电影刷完。刷了一遍后感觉不错,又刷了第二遍。
电影的主题和清华学子有关。对于清华大学,是每一个高考学子最向往的象牙塔,我也不例外。记得那年夏天,我一人独自乘坐火车来到帝都,只为一睹清华大学之容貌。无奈那段时间清华大学禁止外来人员参观,我遗憾的与清华擦肩而过。只能对着门上清华大学几个字,久久伫立凝望,不愿离开。对于清华大学校名的由来,网上说是因为学校地处清华园内而得名。而我个人更愿意这样解释:清华亦青华,即青春年华。多少学子把最美好的青春年华都奉献给了清华。影片正是展现了几个清华年轻人的青春年华和人生的抉择。
02
电影采用倒叙、插叙的方式展现了从1923年到2012年几个年轻清华人的理想信念遭到颠覆,做出的各种选择。
大学求知为何,是要顺应社会大势学理,还是要听从天赋学文;战争年代,是该保全自己好好尽孝,还是应该投笔从戎,为国家自由奉献生命;友情、名誉哪个更重要,没有了容貌就不配拥有爱情吗;在信任危机盛行时,是否该保持善良,坚持自己的真心。
他们的每一个选择,都在告诉我们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答案。
03
1923年 北平
吴岭澜,一个在文科上天赋很高的学生,却在入学时选择理科。因为在当时,社会普遍的观念是“最好的学生都应该读实科”。可当看到自己的物理成绩在榜上不列时,他陷入深深的迷茫中。他整日躲在宿舍,不与其他同学交流,一个人“羞耻地思考人生的意义”。
时任清华大学校长的梅贻琦的一番话,让吴岭澜开始真正认识自己的心。他说:
人把自己置身于忙碌当中,有一种麻木的踏实,但丧失了真实,你的青春也不过只有这些日子。什么是真实?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
直到泰戈尔访华,吴岭澜发现站在泰戈尔身边的每个人都眼神坚定、自信。而那些人是中国当时最优秀的一群人。他当听到泰戈尔也在谈对人生的意义进行无休止的探索,那一刻他明白什么才是正确的选择。他回归内心,放弃实科,转而学习自己最擅长的文科。
04
1938年 昆明
当时,由于战争爆发,清华大学被迫迁往昆明,合并成为西南联合大学。沈光耀,一个吃穿不愁的富家子弟,也是西南联大的一名学生。在那山河破碎的年代,偌大的中国,却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
面对日军的狂轰滥炸,平民的无辜死伤,沈光耀陷入了无尽的沉思和纠结。在这时,空军教官王盛德的那句话“这时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人,而是那些从自己心里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同情”,激起了沈光耀本就炽热的爱国心,让他决定投笔从戎。而母亲的爱又再一次让他徘徊,在尽孝和报国中该如何做选择。
然而,当他看到这些场景“一个母亲对着快死的儿子声嘶力竭的呼喊;一个妻子面无表情用自己满是灰尘的手替丈夫擦拭脸上的灰尘;一个孤立无助的小男孩,在废墟和硝烟中不停地哭泣和呼喊”,他似乎明白了他该选择的人生。他毅然参加空军,舍小爱换大爱,为了让更多的母亲不再失去孩子,妻子不再没有丈夫,儿子不再没有母亲。
在当兵期间,他用自己力所能及的行动去帮助那些孤儿,让他们有了生存的机会。而那些孤儿,至死都不知道他的名字,只知道叫他转转。他的大爱感染了其他战友,一同去帮助这帮孤儿,让那些濒临绝望的孤儿有了希望。
最后,在与日军的作战中,他不怕牺牲,为自己曾经追求的东西,奉献了宝贵的生命。他实现了自己想要的人生。在死前,他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对不起,妈妈”。那一刻,我的眼泪夺眶而出。毕竟,忠孝不能两全,他欠母亲的爱只能来生再还。在名族存亡的年代,他毅然选择了大义,死的重于泰山,身上的人生光芒异常闪耀。他对的起自己的名字。也对得起国家,他值得被每一个后人记住。
05
1962年 北平
陈鹏、王敏佳、李想,三个孤儿的命运因为一张照片连在一起。
陈鹏暗恋着王敏佳,却不敢向她表白,只懂得默默地对她好。当他无意发现王敏佳的印章坏了,就偷偷地做了一个新的,在生日的当天当做礼物送给她。再后来为了向王敏佳解释什么是核,拉着她的手穿越整个清华校园。他的细心与对敏佳的爱,令人感动和羡慕。然而后来的他却因为一个误会,选择离开最心爱的女孩,投身到国家的核武器的研究中,为国家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年华。
王敏佳,一个善良却虚荣心很重的女孩。为老师打抱不平,写信劝告师母刘淑芬,不料却被师母诬陷,名誉不保。她为了保护李想不受牵连,她选择独自承担后果,隐瞒真相。当王敏佳站在批斗人群面前时,曾经嫉妒她的那些人趁机诬陷她,诋毁她,并残忍的向她挥舞拳脚,她的面容被毁,生命也几乎濒临死亡。
这时,陈鹏似乎有心灵感应,焦急的从试验场往她这里赶。当看到满脸鲜血的敏佳时,他心痛坏了,他以为他今后就失去了她。由于对王敏佳深深的爱,他不怕受牵连,为王敏佳刨坟立碑。上天或许被感动了,王敏佳没有死,那一刻陈鹏将她紧紧搂在怀里。面对毁容的敏佳,陈鹏依然不离不弃,对她的爱有增无减,特别是陈鹏的那段话
“你别怕,我就是那个给你托底的人,我会跟你一起往下掉。不管掉的有多深,我都会在下面给你托着。我最怕的是,掉的时候你把我推开,不让我给你托着”
感动了不知多少人。你愿意为那个她托底吗,反正我愿意。后来的王敏佳也选择用自己的爱去守护陈鹏,哪怕影片的最后两人也没能再见面。
李想,一个把荣誉看得很重的人。由于担心失去支边的机会,不敢站出来承认事实,差一点把王敏佳害死。特别是那个场景,他在这边激昂的演讲,王敏佳在那里被众人批斗,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也是李想行为的极大讽刺。直到陈鹏后来的那段话
“你怪她没对你真实
你给她对你真实的力量了吗
逝者已矣,生者如斯
对以后的人好吧”
他才意识到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最正确的选择。在后来的支边过程中,他毅然选择用自己的生命去换取其他人生存的希望,他用他的行为在赎罪。
06
2012年 北京
张果果,一家广告公司的总监,因工作的缘故,他选择救济家庭困难的四胞胎。有人劝他远离这家人,不然会被赖上。在信任危机盛行的时代,张果果也开始思考自己当初的选择是否正确,是否应该就此停止。同时,面对职场的尔虞我诈,张果果也在如何选择上徘徊。正义和地位哪个更重要,他陷入了深深的困惑之中。直到父亲在李想碑前说的那段话
“ 爸妈,对你就有两个希望,健康和开心,可是这两年,我们感觉你的笑容越来越少,事情都放在心里也不说,你的路还很长,可以做的事情还很多,去做自己感觉开心和快乐的事情吧!”
他顿时明白了自己在做的事情的意义,同时也明白了有些东西比地位、金钱更重要。之后的他活得更开心,更加的真实!
07
病态的时代造就病态的人
刘淑芬所在的那个时代,在女性观念中,女人是为男人而活的,只要选择一个男人就一辈子为他而活。正是受这种时代观念的影响,刘淑芬不敢选择离开一个不爱自己的人。许伯伦同样也是悲哀的,他也不敢选择去爱自己爱的人,和喜欢的人在一起。毕竟,那个时代没有给他们这样的勇气,反而造就了这段悲剧的婚姻。
08
爱是可以战胜一切的力量吗?
在教堂参加婚礼时,我们总会听到牧师问到“在以后的日子里,不论他(她)贫穷或富有,生病或健康,始终忠诚于他(她),相亲相爱,直到离开这个世界”可是一旦遭遇疾病或贫穷时,又有几个人记得起自己当初面对这段誓言时,说出的那三个字——我愿意。就如影片中的王敏佳,当她毁容时,或许只有真正爱他的陈鹏才能不离不弃,为她托底。而现实世界,大多数男人遇到这种情况,恐怕都会逃离。因为他们根本就不懂什么是真爱,也从来没有打心底里去爱一个人。想要让他们有勇气面对疾病和贫穷,怎么可能?
09
爱的传递
四个故事看似毫无关联,实际环环相扣,如果没有吴岭澜的那段话,怎会有沈光耀的觉醒,这是老师对学生的无限期盼的爱;如果没有沈光耀的大爱,怎么会有后来的陈鹏、李想;没有李想的舍身相救,怎会有张果果父母生的希望,这是一种奉献的爱;如果没有张果果的关爱,四胞胎又怎能幸福的生活下去。他们让我明白,爱真的可以传递,收获爱,施与爱!
10
听从你心
吴岭澜,听从自己的内心,选择自己喜欢且擅长的文科,最终成为清华一代名师。
沈光耀,听从自己的内心,选择投笔从戎,保卫国家,他最终无憾的离开,死得其所。
王敏佳,听从自己的内心,坚持善良,哪怕付出巨大的代价也不曾后悔,最终收获真心爱她的陈鹏。
陈鹏,听从自己的心,勇敢地向自己喜欢的人表白,最终也收获对方的爱。
张果果,听从自己的心,坚持大爱,最终收获了爱、幸福和快乐,找回真实的自己。
最后,用电影里张果果的一段话来结尾,希望每个人都能好好思考这段话。
看到和听到的,经常会令你们沮丧,世俗是这样强大,强大到生不出改变它们的念头来。可是如果有机会提前了解了你们的人生,知道青春也不过只有这些日子,不知你们是否还会在意那些世俗希望你们在意的事情,比如占有多少,才更荣耀,拥有什么,才能被爱。
等你们长大,你们会因绿芽冒出土地而喜悦,会对初升的朝阳欢呼跳跃,也会给别人善意和温暖。但是却会在赞美别的生命的同时,常常、甚至永远地忘了自己的珍贵。
愿你在被打击时,它能记起你的珍贵,抵抗恶意;愿你在迷茫时,它能坚信你的珍贵。爱你所爱,信你所信,听从你心,无问西东。
只问深情,无问西东;听从我心,爱我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