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每个人的阅历都是他的财富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独一无二的
用笔记下曾经的过往
与过去的自己和解
——致我们逝去的青春
时光倒流回二十年前......
2001年的元旦,我站在北京五道口的高架桥上,呆呆地望着桥下车水马龙的大街,内心充满了迷茫和困惑。风“呼呼”地刮着,天空中飘着雪花,我穿着厚厚的羽绒服,戴着毛线帽,站在高架桥的栏杆边,冻得瑟瑟发抖。那时的刚刚我大学毕业。
我是一个医学生,本科毕业,来到北京找工作,是一个地道的“北漂”。每个年轻人的心中应该都向往过北上广一线大城市吧,我也一样,二十出头的我对首都北京有着莫名的向往,因为清华北大在这里,因为中关村在这里,中科院在这里,核物理研究所在这里,故宫颐和园长城三里屯酒吧一条街在这里。这里还有四合院,有什刹海,有天安门广场,有毛主席纪念堂,有中南海,有国家博物馆,有中央电视台,这里有最浓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这里是中国的心脏。北京的城市性格和我的内心相契合,它满足了我对城市的一切渴望和向往。大学毕业的我,没有技术,没有经验,只有一张文凭和对北京的满腔热爱,带着父母给的3000块钱,就只身坐火车从武汉来到了梦中的北京。
在北京的两年里,我和同样从祖国四面八方从不同的家乡城市,带着同一个梦想奔赴北京的年轻人合租房子,有时是两室一厅,有时是三室一厅,有时是群租的上下铺,两年期间我搬过五次家,年轻人们共摊房租和水电费。这个梦想不一定是通过打拼在北京扎下根来,买房买车,成家立业,成为“新北京人”,更多的可能只是对北京的一种情结使然——如果在二十出头最意气风发的年轻时代都没有为了梦想而肆意地按照自己的心意活一回,一毕业就留在家乡的小城市按部就班地过朝九晚五的一眼望得到头的生活,这样的人生岂不辜负了“年轻”一词的核心内涵?我们每天都在翻看前程招聘报纸,找合适的工作,诊所、医院、杂志社、编辑部、小公司,我都投过简历。最终还是在一家诊所找到了工作,毕竟我是学这个专业的。刚开始底薪800元,其余再按工作量提成。一无经验二无沟通技巧的我,一个月下来,总是只能拿到区区一千块。这么一点钱,怎么够在北京生活呢?每次给家里打电话,妈妈总是关切地问我钱够不够用,总要给我寄钱。平常周一到周五时我在诊所打工,周末我就会到胡同里转转,在四合院门口驻足逗留,红墙黑瓦,大红的柱子,门廊檐柱雕刻着花鸟花纹,感受最浓郁的京派文化;我还会去清华园里未名湖畔转转,感受中国最高学府的象牙塔里的知识人文魅力;还会去故宫紫禁城里游览,沿着墙根,抚摸着那坚若磐石的刻下一道道岁月的痕迹的墙壁,聆听一千多年前的历史的回音;我还会去天安门广场看升国旗,那一刻胸中升起无比的身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
在北京的精神生活充实而激动人心,但现实是残酷的。医学生要想在大城市找一份像样的工作,至少要研究生学历,我始终还想再继续深造,尽管我并不像热爱写作那样热爱医学行业。但为了前途,我还是静下心来复习考研。北京各种考研辅导班多如牛毛铺天盖地,电线杆上小巷子里各大高校门口,到处贴满了培训班的招生广告。我买来考研的相关书籍,英语的政治的专业课的,白天在诊所打工,晚上去我租的房子附近的北师大校园里上晚自习,记得那时还经常去蹭北师大食堂里免费的汤喝。那是一个痛苦和激动并存的阶段,痛苦是因为对未来迷茫无助,经济上拮据,入不敷出;激动是因为在首都生活,心中充满了优越感。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一年的辛苦努力和踏实复习,终于换来了硕士入学通知书。当用颤抖的手拨通电话语音查到分数的那一刻,我激动不已,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不敢相信自己居然也能像那些真正的学霸那样考出那么高的分数。在激动之余,又有一些黯然神伤,因为这意味着我要离开北京了。
2003年的7月,我离开北京,去另一个城市读研。处理掉大部分书籍和衣物,只带了一点行李上火车。坐在靠窗的座位上,望着缓缓启动的列车渐渐离开月台,那一刻,我突然莫名伤感:再见了,北京;再见了,我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