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一篇长文:人的大脑分为三个层次,最深处是“本我”,是你没有意识到的,还在潜意识中的那些欲望和恐惧,最外面一层是“超我”,就是我们父母和社会的道德和良心,而“自我”是大部分有意识的,用来处理现实问题的,处在本我和超我之间的执行者,本我:欲望和恐惧,自我:现实中的执行者,超我:道德感。
焦虑是一个自身一定会感受到的情绪,它和抑郁不同,人的负面情绪有很多种,人总是说负面情绪带给周围的人和自身一个消极的影响,但真的是如此的吗,人的转折点和后来成功者都需要经过的一个点就是所谓的消化,大都无法一帆风顺,依旧需要无数个转折点让自己得到精神上的升华。
那时候北大校长林建华公开演讲念错了字,因而写了一份致歉信,他说:“焦虑与质疑并不能创造价值,反而会阻碍我们迈向未来的脚步。能够让我们走向未来的,是坚定的信心、直面现实的勇气和直面未来的行动。”
这话又引起了新的一番讨论:焦虑和质疑到底能不能创造价值?
《罗辑思维》里有一期,叫《傻冒悲观派》。这一期讲的是:人类历史上那些所有的悲观的预测,都没有实现过。19世纪的时候英国人大量砍柴烧火,每个人都因为木材即将耗尽而惶惶不可终日,所有人都担心英国的森林要被砍完了。然而几年后,煤炭出现,过去的担心被无形化解。
工业革命期间每时每刻都有人说这是人类历史上最糟糕的黑暗的日子,呼吁停止所有的工业化,但工业革命却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文明。
人类的欲望是难以扼杀的,呼吁人类停止发展不现实,人类总是要进步,今天更是如此,发展中碰到的问题永远要靠发展来解决。罗老师说,“这个世界上最好的生存态度不是当一个傻帽悲观派,而是当一个理性乐观派。”
这期节目传达的态度,基本也是罗辑思维系列节目的基调。罗老师一直强调要对未来保有乐观预期,注重个人技能培养,学会在互联网时代抓住属于你自己的机遇。
你说这样的观点,是罗振宇“作为一个高高在上的知识分子强行灌输给你”的吗?这是贩卖焦虑吗?我真的不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