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机越来越普及,它们的出现无疑大大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但同时很多人的生活又好像为智能手机绑架了,所以非常有必要思考一下,如何让其更好地为我所用?希望我的一些做法能够给你一些参考。
1.有节制有原则地使用微信
很多人手机软件中耗费流量最大的可能非微信莫属,我也不例外。我以前用微信主要是在刷朋友圈,阅读订阅号,以及与群友交流等等。曾经想过停用微信功能,但如果那样做也就将其好处拒之门外了。
我想问题并不是出在微信,而是出在使用微信的人,所以应该改变的是我们自己。
首先我退出几个大群,这些群有的是被拉进去的,有的是主动加的。大群的特点一般是成员众多,动辄几百人,但真正管理得好的却不多,群里真正活跃的人也不多,时间长了并不能分享和学习到太多有价值的信息和知识,留在通讯录里也没有太大的意思,所以还不如删除并退出。当然,这样的群里也会有个别志趣相投的,一般已加为好友,所以即便不在一个群里也不妨碍什么。
对于留下的几个重要的群,也不需要时刻都在群里泡着,有什么想说的或者要分享的再进群。如果有人找我自然会艾特我,所以不用担心错过太多,当然,有时间的时候会事后爬爬楼,那会儿想说啥也不晚。
另外取消了对一些公众号的关注。我订阅的公众号很多,有与工作相关的;有与爱好相关的,光跑步的就曾经有十多个,读书、文摘之类的也不少,但实际上相关内容同质化明显,雷同得很多;还有一些时尚类的。这么多订阅号,每天又分别推送很多信息,根本看不过来,有时候可能很多次的更新根本就没有打开过。所以我对关注的公众号做了一些瘦身。
即便是读励志类文章,我也只读作者本人公号首发的,例如周国平、艾明雅、一只特立独行的猫、抹茶与晴天等,而不是那些转发的似是而非但不知作者的拼凑的鸡汤文。
对于朋友们所发朋友圈的内容,图片之类的一般会随手点赞,大部分人发文章基本不打开,但是一些品味和志趣相投的朋友所转发的高质量内容,我会仔细阅读。
至于我自己在朋友圈所发的内容,有一个基本原则,绝不转发消极的内容。我发的照片一般是跑步时所拍的及运动轨迹截屏。
当然,对于如何使用微信,我最大的改变是开通了个人的公众号,并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取得了微信原创标识,并被邀请开通了赞赏功能。
2.在手机运动软件的帮助下养成运动的习惯
智能手机一般都自带一些健康管理的软件,另外还能下载各类运动软件。
我则是在手机跑步软件的帮助下从零起步,逐步逐步积累,一年半的时间跑了将近三千公里。手机跑步软件能够记录距离、平均速度、瞬时速度、最大步频、平均步频及运动轨迹等数据,还可以每公里报时,让你跑起来心里有“数”。
我从始至终一直用的是Nike的running软件,那里保留了全部的跑步数据。与其他同类软件相比,我喜欢它的“教练”功能,它能根据每个人的不同需求帮助制定不同阶段的训练计划,并且如果第二天有跑步的计划,它会提前一天通知你,每周还会把训练数据进行归纳总结,如果跑得过多它还会提醒你警惕训练过度。如果跑出个人的一公里、一英里、五公里、十公里、半程及全程马拉松的最佳纪录,它也会及时给你红旗奖励。
另外,我还在不同的阶段分别用过咕咚、悦跑圈、郁金香、虎扑等跑步软件,也都各有千秋。比如悦跑圈的社交功能就很不错,能够及时看到你的好友和跑团的动态,可以在好友的跑步记录下面点赞、留言等等。而据说郁金香软件所测出的步频数据是最准的。咕咚软件近来可以提供马拉松的参赛照片,只要付咚币即可,这是非常人性化和受欢迎的一项功能,咚币则是你每次使用咕咚软件积累下来的。
此外,咕咚、悦跑圈、虎扑软件还经常搞一些线上马拉松活动,就是在活动当日无论你在任何一个地方,只要跑够比赛距离,并上传用相关软件记录的跑步轨迹,即可得到线上马拉松比赛奖牌,这对于刚刚跑步的新人,以及没有机会到现场参加比赛又想拥有奖牌的人来说,无疑是非常有吸引力的。而我自己在正式参加马拉松比赛之前就已经跑了好几个这样的线上半马,也正是有了这些经验才敢报名现场比赛的。
3.利用手机阅读改善知识结构
智能手机一般都能下载图书,而且因为手机的便利性,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利用碎片时间,是帮助我们阅读的非常好的工具。
我曾记利用上下班乘坐地铁的时间阅读了《大学》、《论语》、《中庸》、《孟子》等《四书》。因为这些典籍中每篇文章都不长,很适合在通勤时间阅读,不至于因为看得时间太长引起视疲劳。
近一段时间我用得较多的是“微信读书”功能。在微信读书不仅可以找到很多经典或畅销书的电子版,还可以标注做笔记,如果能做笔记,感觉就像在读纸质书。在微信读书的时长可以兑换微币,而用微币可以再购书。
另外微信中的好友可以在微信读书中互相关注,你可以知道朋友们最近都在阅读什么,ta又发表了哪些读书感想,朋友间还可以进行阅读排行,这样,虽然大家并没有见面,但也能起到互相影响、互相激励的作用。和独自一人相比,你在阅读种类可能涉猎地更为广泛,阅读进度也可能会更快。
4.利用手机写作软件整理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有几年我也曾定期更新博客,每一篇都是自自然然,有感而发,没有丝毫压力。但是,究竟是在什么时候疏于动笔了呢?尘封已久的博客连主人自己都不爱光顾了。
我也和很多人一样,曾是过量信息的受害者,习惯于吐槽,刷屏,自黑与被黑,习惯于轻轻一按简单的转发,而实际上几乎没有仔细思考在转发的背后究竟是什么触动了我们,更很少思考和整理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从三月份开始,我还学会了使用有道云、锤子便签和简书等三个写作软件,重新开始写作。如果写得文章不算太长的话,用手机软件写作、编辑、发布还是很方便的。
通过比较,我已基本固定使用简书,因为简书不仅是一个写作的平台,还是一个优秀的内容平台。在这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我在简书上已写下8万多字,几十篇文章,从一开始的怯于表达,不敢表达,到现在几乎每天写,有时候甚至一晚上可以写上两千字左右,慢慢找到了写作的感觉,有几篇文章还登上了简书首页,对我来说真是最大的鼓励。在简书,我关注了杨小米等几位简书签约作家,通过阅读他们的文章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总之,再智能的手机也只是工具,我们应该利用它的智能化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生活,而不仅仅是被其绑架变成手机控和低头一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