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酷
许久不动笔写东西,算起来也有四五个月。就像一个人很久不做饭一样,再拿起菜刀站在厨房里,总会愣愣神儿,想想从前做饭的场景,好像在脑子里思索怎样才能让接下来的动作更娴熟。但其实向后看总是不对的,有时候我们停了许久,或许就是为了放下从前,再向前走一走。那样才酷。
所以我这一次并没有把两只手放在键盘上愣神儿。
这几个月一直在练写字,钢笔字。我写字很难看,像小学生似的,所以在我的孩子成为小学生以前,我认为还是有必要把字练得好看些的。先是练正楷,四五本字帖写完了又练行书。因为基础太差,所以谈不上有什么技术方面的飞跃,心得倒是有两个。其一,写了二十多年的中国字,虽然写得难看,但我对它们的结构自信的很,就像一个人长的的再难看,但眉毛鼻子眼长在该长的地方,总不会有太大出入,结果这一静下心来练字,竟练得心惊胆战,很多字的“嘴巴”“耳朵”都错安了二十多年。其二,原来你习惯了二十几年的事,想改善也是能做到的,区别仅在于你的决心有多大而已。三十几岁练好一手字,一定很酷吧。
人总想着让自己酷一点。不要跟别人一样吧?太不酷了吧?
大家都听港台流行歌儿,我不要了吧,听听外国摇滚乐吧;大家都喝咖啡,我不要了吧,喝喝茶吧;大家都去健身房了,我不要了吧,去爬山吧;大家都学英语啊,我不要了吧,我去报个法语班……太多人在决定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先考虑到是不是大家都给做俗了,好像一件事做的人很多,再有人去做就一定是随波逐流、没主见。甚至更有许多人,是因为看了太多段子手营销号的号召,从而先给自己定了个“培养两个兴趣爱好”的目标,再去列一个计划、报个兴趣班之类的……那些号召里面会详细的告诉你,哪个年龄该有什么样的兴趣,一周的哪个时段该做什么,看过后会让人瞠目结舌。这些东西就像健身公众号里面告诉你怎样去练成大块头的道理一样,写的人一定很懂,但他一定不是那样去练的。
话说回来,与别人不一样就会酷么?
显然不。让你酷的东西肯定与“别人”这两个字无关。
小时候觉得他们好酷啊——摇滚乐手、街头滑板少年、烤羊肉串的叔叔、小卖部的阿姨……都是那种帅得一塌糊涂的酷,直到今天我也用仰慕的心去看他们。可我至今也从没觉得这些人酷——交响乐手、奥运冠军、五星酒店行政总厨、阿里巴巴的老板……他们只是很伟大而已,但真的不是酷的样子——至少在我眼里是这样。所以酷与伟大不是同义词,渺小也并不妨碍你成为一个酷的人。于是无知的我尽量想让自己去变成自己眼中酷的人,听酷的音乐、做酷的运动、吃酷的食物、去酷的地方、说酷的话……好像那些一切与无知和浅薄沾边儿的事儿我都做遍了,而不出意料的,我依然还是那个庸俗的不能再庸俗、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我。
直到我学会了思考。用每个人都不一样的思想去独立思考。
我们出生在不同的家庭和文化氛围中,受着不同的基础教育和文化熏陶,在不同的朋友的陪伴下成长,这些都让我们的思想独一无二,让我们有足够的资本去用自己独特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件事、每一句言论、每一个音符甚至每一幅画的颜色。而这种本该与生俱来的能力,是我在上学时从未拥有过,或者说从未使用过的。好像是工作几年后,在一次看书的时候,偶然迸发出与作者看法相悖的观点,才让我猛地发现,我是在独立思考。那一瞬间我带着害怕又兴奋的心情,告诉自己:你长大了。怕的是写书的人比我高几个文化层次,我竟敢有理有据的推翻他的观点?兴奋的是我终于在不知不觉中体验到独立思考的快感。
那本书我忘了。只记得是一本不酷的书。
当独立思考对于我,已经从一项技巧变成一种本能后,我才敢于细致的剥开他的外衣,看到那隐藏在其中的真谛——是学习和经历。
身体力行、不厌其烦的学习;勇往直前、不辞辛苦的经历。
你必须听了大量的不同风格的音乐,用至少1-2样乐器弹奏了无数的段落,才能在欣赏一支乐曲时微笑或流泪,才能惊讶于某个桥段的繁琐和高超,而不是像其他人一样,只会说“真好听”;你必须读了足够多、足够好、各个领域的书籍,才能在看到一个权威学者的言论时,勇敢客观的提出赞赏或批评,而不是像其他人一样,只会同意和转发;你必须在自己的坚持下,蜕变与强大,才能在准备步入一个新的领域时,客观科学的给自己制定计划,而不是像其他人一样,无休止的下决心;你必须经历了足够多的悲欢离合、人情冷暖,才能理智的对待每一份感情和关系,而不是像其他人一样,要么不懂珍惜,要么不懂放手……
珍惜很酷,放手一样酷。
你不酷。
因为酷的人怎样都酷。而只想酷的人做什么都不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