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将混沌研习社李善友教授的《颠覆式创新》读完,这是一本从年前读到现在的书,读得慢因为里面有很多知识需要理解消化。这本书我把它规为功利类书籍,它适合正在互联网行业创业、准备在互联网行业创业或在互联网行业工作的人学习。
互联网行业是瞬息万变的,往往能看到很多不知名的小公司一夜暴富,也能看到一些业内知名企业因为舆论扩大化而出现产品滞销品牌受损的现象。互联网行业远不是看上去那般简单,它是个不可小觑的江湖。
不拿核心产品赚消费者钱
在传统商业世界,商家的利润源于差价,谁的进货渠道广,拿下商品成本价低,谁就更有价格优势,更能占领市场。一般而言,单品的定价是成本价的一倍乃至更高。总之,只有当售价高于成本价时商家来说才有盈利可言。
无法想象,今天竟有这样一类公司,公司核心产品质量位居行业翘楚,但所售产品价格仅是其成本价的百分之九十五。公司要如何盈利?
该公司正是颠覆了传统手机行业的小米公司,小米公司在打造核心产品小米手机之前就立下了这样一个口号“绝不在核心产品赚消费者的钱”。而后来CEO雷军也带领他的团队践行着这一承诺。
用过小米手机的消费者都知道,小米手机与性价比相当的同类产品比较,价格会低出很多。质量好,价格低成为小米手机的竞争优势,识货的用户,对比产品参数之后,首选小米,小米手机因而深得消费者青睐。
小米对手机质量的重视可以说是达到极致的。公司往往会不惜重金买下最好配件,用于手机生产。据说,在手机CPU的选择上,就有这样一个故事。
被市场误导,很多人以为手机的好坏只在CPU的性能高低,但小米手机却不仅重视CPU性能,更重视手机配件的整体配合度。一次有两家业界知名CPU厂商找到雷军,向他推荐自己公司CPU有多好,雷军当时就问了两位一句话,“你说你公司的CPU好,那苹果、三星用你们的CPU了么。”两人无言以答,最后讪讪的离开了。
雷军的态度正是小米的选材态度,做出让客户尖叫的产品是小米的目标,一款产品生产出来,如果自己都无法尖叫,又如何能够让客户尖叫呢。通过互联网,小米将经销渠道、产品宣传推广、库存等方面的成本压缩到最低,但在配件的使用上却从不含糊,坚持要最好配件。
正是这种资金与精力的专注,小米做出性价比高,且在零售价上有足够优势的小米手机。如今,小米手机更成为年轻人的象征。毫不夸张的说,小米让一个年轻人即便在腰缠万贯的中年人面前也有了自信。
社群营销离不开的“米粉”
有了好的产品,接下来必须要考虑的是销售渠道。
那么小米是如何打破传统渠道,在利润极薄的情况下实现盈利的。这源于他成熟的社群经济,“米粉”的大力支持。
“米粉”是小米的产品主要购买力。小米在正式开发手机之前,就创建了自己的MIUI社群,深受广大手机发烧友欢迎,也正是在这个社群让小米积累了第一批用户。
后来小米做手机,这批用户被从MIUI社群转化过来,部分人还参与到手机研发中来,和研发人员一起反复打磨小米手机,测试手机。他们既是参与者也是消费者,自然小米的销路也有了保障。不得不说小米的出现是众筹的结果。
小米的零库存在当年的手机行业也是一大奇迹,这不仅在于小米售价低,更在于其独特的营销推方式。它的推广模式简单点说可以用爱因斯坦的质能等价理论表示E=mC²。
在这个公式中如果E为产品势能,m为产品质量,C为则为社区链接。那么一旦质量或社群链接中任一数值为零,产品的整体势能就会是零。但如果产品质量高,且社群链接数大,这时产品的势能会成倍增长。
而小米正是巧妙的套用了这一公式,实现了手机行业的颠覆式创新。靠着优质的产品,加足够多数量的米粉链接,通过社群推广,将宣传费,渠道费降到最低,获得了盈利。
也正是按这个理论,当下就有人计算出,一款产品,仅需1000个粉丝,那么这个产品就能存活下来了。逻辑思维如今不也正是走在这条路上吗,罗胖的口号就是要榨干每一位老用户的钱,并希望通过老用户获得少量新用户。这都是当下的社群经济模式。
小米“赚钱养家”的点在哪儿
不在核心产品赚钱,小米确实做到了这一点。那么这家公司赚钱养家的能力在哪儿。
众所周知,小米在推出核心产品小米手机之后,又相继推出了小米的移动电源、小米穿戴设备、小米盒子等产品。据数据显示,这些硬件产品销量都很高。
但于此同时,小米推出的诸如:T恤、纪念品之类的品牌性产品销量也很高,而忠于这类品牌产品的正是“米粉”群体,这也是社群经济的后续影响力的效果。如今,小米已经形成自己的品牌,“米粉” 找到了自己的归属地,未来他们将继续在这个圈子内自给自足联合生产,消费他们需要的产品。
老艺术家的匠人精神
做出让用户尖叫的产品,就是把当下的事做好,美好便会不请自来。这句话让我想起日本著名的漫画家宫崎骏先生。在看他的纪录片时,发现原来大师也有失去灵感,挠头撞墙的时候,也有对作品细节把控执拗到得罪人的地步。
70多岁的宫崎骏,顶着身边老友们纷纷死去的压力,与时间赛跑,开始创作他的最后一部作品,对这部漫画他颇为上心,每个细节都锱铢必较。
动漫开篇一个小生物要从蛋壳破壳而出,动效师用CG技术还原这一场景,但还原出来的效果却无法达到宫崎骏的预期,宫崎骏提出修改意见,动效师反复修改直到崩溃,他们无法达到宫崎骏的要求。于是宫崎骏驱走了工作室里的动效师们,一个人拿起画笔,开始一张张的慢慢的画,直到把自己心里想要的样子画出来。
“现在他的眼神就对了,皮毛也更加细腻了。这些细节是机器永远无法把控到位的,他们只会把整个节奏变快。”一边修改漫画,宫崎骏一边抱怨。
最后一个活灵活现的小眼神呈现在荧幕上,这是一个连皮毛也带灵性的小生物啊。围观的年轻漫画师们纷纷感慨,既有对作品的折服,更有对大师精益求精精神的尊敬。“从他身上,我们学到很多。”
技术带给人们便捷,更让生产节奏加快,很多漫画师开始走捷径,但宫崎骏却并不情愿解放双手,他总觉得现在的技术还无法达到自己想要的艺术境地,所以他情愿用最传统的手法表达最细腻的艺术世界。
纪录片讲述宫崎骏创作的过程,就像他自己所说,这是在和时间赛跑,他也不知道会不会作品还没创作出来自己就去世了,但即便如此他还是认真的工作着,把动漫中每一个人物画到极致。这是一位匠人艺术家。
技术的快节奏让时代变得浮躁,但真正的好艺术,好的产品更多还是来自对细节的把控,一群匠人,将一件事做到极致。这样欣赏者才会从艺术品中读出作品背后的心血。
勤劳带来的“鸿沟”
不论是打磨一款让人尖叫的产品还是画出一幅让人满意的作品需要付出。这付出就可能包括:时间、精力、健康、金钱以及对自我的约束等方面。所以很多时候,立下同样志愿的人很多,但最后真正将志愿实现的人却很少。因为人们的内心更多是希望能不劳而获。
杰出的艺术家,成功的企业领导人。他们与普通人之间的差距只在一个“勤”字,普通人立下志愿后便懒于执行,他们会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的把事情完成;普通人只把工作内容完成,他们却把事情做到让精湛。普通人说没有灵感便不再继续,他们会把自己逼到撞墙也要找到灵感。
高手并非生来自带光环,而是他们比常人多努力一点,让那百分之的灵性绽放出来罢了。(天才毕竟很少,大部分人的智商是相差无几的。)他们是勤于思考,勤于执行的一群人。
思考一下,如何让自己的作品自带媒体属性~)
文|零壹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