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品牌咨询管理,营销顾问的人喜欢对事物直指要害,这非常能体现一个专业人士的敏锐洞察力。
但,这个方法不适合在所有场合和所有人使用,你一定要清楚自身的能力能帮到什么级别的客户,你才能去直指要害。
否则,你无非是给客户的的困惑又补了一刀。
当然也不排除有的客户非常开明,他欢迎各界专业人士来批评自己的企业,以期获得免费的诊断,这叫挂专家号。还免费。
我们经常羡慕那些名人作家,营销顾问大咖,一说起什么问题头头是道,针针见血,有些人就开始模仿了,对待自己的目标客户也是这样,一针见血戳破企业问题,结果在解决问题的手段和方法上与大咖相去甚远,效果不理想。
这就是调子定的太高,而功力达不到。大咖的能力和远见的确不是一般人能够企及的,所以大咖能够一针见血的表达也能够将表达落实到执行。
模仿的人实际上已经犯了自己专业的大忌:不了解自身的能力就帮别人做定位。
笔者的亲身体验,我很少当面指出企业的问题所在,我更多的关注企业主说了什么,他所说的内容里有哪些是我值得思考的。
如果非要一针见血指出问题,我会通过写作的方式,用案例引导,而不会直接就针对我的客户去做一系列分析。
这是我们所主张的:先导入对方的思维模型进行了解,再进行思维模型交互,最后导出一个共同点加以开发。
思维模型的建立至关重要,他是我们与客户建立连接的一种工具,我们的业务模型有哪个模块与客户的面临的问题重合,那么,我们就会针对这个问题与客户一起探讨,然后逐渐的使他了解我们的思维模型,同时让客户思维模型与我们的思维模型进行交互,找到重合的部分,那个部分就是我们共同的痛点。也是我们彼此信任,建立合作的基石。我现在十分谨慎直接给客户报价或者直接给他们看案例,因为每个客户都认为自己是独一无二的。
所以,我们经常着手于寻找交互点,把客户认为独一无二的特点融入到交互范围中,再进行实地工作。
有些客户希望一天就出方案,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对品牌咨询顾问公司,营销顾问公司已经非常了解,他们对自己的项目无比自信,所以经常容易忽略自己薄弱的那一个部分,这个时候就容易蒙蔽双眼,把自己原本可以良好呈现的地方随意处理。
谈单多用肯定句,即便是否定句也要委婉表达。
你面对什么人的时候不敢胡言乱语,直指要害?
有以下类别:你不熟悉的人,比你年长的人,比你有实力的人,比你见多识广的人。
做为一个专业人士,就更应该明白在面对不同的人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去沟通。
当我们认为自己专业的时候,事实上客户在他自身的领域也非常专业,只是我们的业务模型只占他整个体系的20%,我们所了解到客户的业务模型的也许不足20%。
那为什么我们说自己是专业人士呢,因为我在用100%业务能力去处理客户业务模型中20%的问题。这就是高度重合。
为什么说多用肯定句,肯定句不是教我们吹捧,是我们需要认可客户思维模型中与我们重合的部分,这个过程中会有一些冲突,双方的思维都是活动的,所以这两个模型在重合的过程中又在不断演化,所以会有小的冲突。
那么怎么解决这个冲突呢。因人而异。
打个比方,一个政府项目,项目负责人在对政策的理解和感悟上,比我们更用心更深刻,这个时候双方思维模型是不一样的。我们需要先学习对方这边的思维模型,找到对撞点,我们才好拿出我们的思维模型进行对撞,寻求重合。如果一开始就用我们的思维主导对方,我们的思维模型本身在客户的意识里就比较模糊,强硬的推荐后,效果十分不理想。
再打个比方,一个餐厅项目,我们也许服务过许多的餐厅项目,但是这次遇到的是一个新型餐饮项目,客户自信满满,认为自己就是独一无二的,这个时候,作为我们尽量不要当面去用思维模型对撞,因为这个时候的客户是疯狂的,是不理性的,我们要做的是多采纳信息,然后分析这个项目与以往项目的不同点与相同点,我们尽量讨论相同点,对于不同点需要多听取客户怎么表达,从中获得有价值的信息。有的客户非常慷慨,不仅跟我们聊天,深入思考,甚至带着我们亲身体验。
这个时候,思维模型已经接近重合,我们对相同点自信满满,那么对不同点就可以加以对撞了,因为,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客户所想,所说,所做,所期。
思维模型是双方已经固有的部分。思维模型的交互,是根据现实情况而去调整位置角度,最后找到双方的交互区域进行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