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在德国魔鬼般的第一学期,狂背专业单词,在课堂上听得云里雾里,内心煎熬。最后六门课全部通过,也算是画上了句号。慢慢熟悉情况以后又想要退回自己舒适区生活。
虽然听不懂老师讲课的全部,但是觉得课下再看看老师上传的PPT,加上还不错的记忆力,应付考试足够了。于是天真地以为可以松口气,不用太努力提高自己的语言了。然而这学期一开始就打破了我美好的幻想,一半的课是出野外,在野外根本没有PPT,所有需要掌握的知识,都是由老师口述的,语言水平的提高需求比上学期还要急迫。
本科时觉得自己应该掌握的各种专业知识,土壤类型,土壤水,植物学相关知识和Arcgis的熟练操作等,,学习的宏伟计划一直停留在脑海里,最终因为懒而不了了之。考试时生搬硬套居然还得到不错的成绩,心想糊弄过去这么容易!
直到上学期课堂里学非洲大陆的各种土壤类型特性,酸碱性,SWOT分析,考试考不同土壤类型含水界限的相关计算,出野外盯着植物发懵,于是只能开始恶补植物学知识。对老师要求的操作一无所知,不得不重新自学早忘了的GIS基础理论和没有熟练掌握的Arcgis,常常是看了好久才在某个时刻顿悟,刚那个长长的单词是当时老师常说的“面向对象模型和面向关系模型”啊!课堂上无数个感觉自己是无知的傻瓜瞬间,让我终于醒悟那张漂亮的成绩单开心过很快就忘记了,而知识和技能的空缺却是实实在在地存在着。
原来当年自己的窃喜中其实夹带着些许不安。只是那不安微小到自己都忽略了它的存在。但是在窃喜荡然无存以后,不安却慢慢放大,搅得内心翻江倒海。
多年前读廖一梅的《像我这样笨拙地生活》,里面写:
“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功课,可能会有人提供一点帮助,但最终任何事都要自己解决。我经常有那种感觉,如果这个事情来了,你没有勇敢的解决掉,它一定会再来。生活真是这样,它会让你一次一次地去做这个功课直到你学会为止。”
似懂非懂。
直到现在才醍醐灌顶,你所掌握的知识会结结实实地建造你的大脑。学习和生活都要认真,因为人生最终都是糊弄不过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