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跟踪了一位新老师的课堂,每节课后都以书面的形式予以反馈,避免口头交流泛泛无踪。考虑到这份记录或许能对更多的新老师有所帮助,故发出来需者自取。
NO.1 改变别人(学生)从改变自己开始
树立一个信念:我的课堂目前是有一些问题,但这是大多数初为人师者都会遇到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刻意练习,我一定能克服困难,我的课堂一定会有很大改观!
几点建议:
1.课堂语言要干净。过多的语言会使信息杂乱,消耗学生的注意力。最严重的语言浪费表现在上课伊始,话语过多则无力。再如,类似“你愿意读一下吗?”的问题不要问,学生必须答“愿意”(如果答“不愿意”老师有什么办法呢,哈哈),所以直接改为:“我们一起把这几个单词读一下。”
2.抓住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时间讲重要内容。课堂共40分钟,前15-20分钟学生注意力最集中,应该利用这段黄金时间突破教学重难点,后半节可以带入一定的书写任务,使学生通过动笔动手继续凝聚注意力。所以本节课的“伴鱼绘本反馈”应该控制在3分钟左右,尽快进入新知识的学习。
3.要形成自己学科的课堂常规。如,物品准备:一次性明确上英语课需要哪些书本,除必备书本和笔外,桌面上不能留任何物品;身体准备:坐姿端正,身体自然挺直,双手抱臂于桌面上,目视老师,保持安静。(可用一张PPT出示“课堂常规”,并配上坐姿端正的图片)
4.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铃声响后,本节课所用PPT要处于打开并全屏的状态。教师立于教室前方,用目光关注学生,直到所有学生做好课前准备。铃声落,开始讲话。在课堂常规形成阶段,每节课伊始都要用一分钟对学生的准备工作进行评价,如:
“铃声落之前,xxx同学做好了准备,所需文具放到了桌子左上角,坐姿端正,相信他这节课听课状态一定会非常好!”
“做好课前准备的同学有:第x列,第x列……老师为你们的进步感到欣喜!”
“这节课除了一位同学因事迟到外,其他所有同学都在铃声落下之前做好了课前准备,你们的进步太令老师惊讶了!请保持这样的状态,让我们一起开始今天的学习!”
……
孩子习惯养成之后,每节课用一句话甚至一个表扬词即可。只要能坚持一周,效果立显,关键在于坚持!每节!每节都反馈!
5.反馈以正面激励为主。树立榜样,让“后进”的孩子悄悄跟上。课堂上的反馈要把卓越和优秀的拿出来(放到PPT上,醒目字体和颜色),加上老师语言的积极渲染,给这些孩子以激励和要做得更好的信心。而对那些暂时没有做到的孩子,允许他们暂时懈怠,但是老师要表现出积极期待,一旦发现他们有进步,也要拿到课堂上大肆表扬,给他们继续进步的愿望。个别“原地踏步”的孩子,可以利用私下交流的方式:问问孩子为什么没有做呢?是遇到困难了吗?或者在周六的时候单独给家长发消息,提醒家长督促孩子完成作业……即用多种方式跟进,确保每个孩子都不掉队。负面评价(如把没有完成作业的孩子标红等)容易让孩子有破罐子破摔的心理,要知道,每个孩子都有成为好孩子的愿望,成就感长期缺失会使他们陷入习得性无助。
6.课堂语言忌随意性。给孩子多长时间完成一项任务,心里要有一个预估。说给大家1分钟时间,就尽量看着表控制在1分钟(即使不那么严谨,误差也应该控制在10秒内),如果通过观察、巡视,发现自己判断失误,需要更多时间,那就再跟孩子说明:“大部分同学没有完成,我们再延长半分钟。”而不能随口说出一个时间,又不遵照这个时间来执行。(比如今天有个写的环节,老师说给大家5秒钟时间啊,结果用时至少有30秒)
7.言出必行。据昨天晚上跟孩子们交流时大家反映:老师说给我们三次机会,如果机会用完,要么违反规则的同学出去,要么老师出去。但是三次机会用完了,谁也没有出去。孩子的眼睛都是明亮的,老师越坚定,孩子内心越清晰,越有秩序感(安全感)。目前您的问题是温和有余,坚定不足。孩子们也感受到这一点。
NO.2 初见成效,继续加油
1.课前语言比昨天精炼了很多,课堂开启的效果明显进步;
2.能窥见教师的坚定性:如,“xx,坐好了!”这是语言上的坚定,很有效!还有一个孩子看课外书,老师果断把课外书找出来,放到讲台前,这是行为上的坚定,赞!教师对秩序的维护越坚定,孩子越有纪律。
3.时间把得比较准,说给大家“5秒钟”,上下误差一两秒,赞!
4.学生写完后改用“用你的姿势告诉我”,效果也很好,再赞!
几点建议:
1.减少全体读或全体回答的次数。比如复习环节,有些孩子可能会忘记了,可以先单个提问,提问时先让学习好的孩子读,再让中等学生读,再让程度不太好的学生读,这样就相当于给了中等学生和后进生又一次复习、学习的机会,而且单独提问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因为通常情况下孩子都会担心自己被叫起来后不会读,所以别人读时他就会认真听。这样提问几个学生后,大家再一起读,相当于整体巩固,效果就会更好一些。如果一开始就齐读,很多人滥竽充数,还有孩子不张口,学习效果就大打折扣了。后进生读得对时要表现出赞赏,用语言或动作,越鼓励他们劲头越大;如果读错了就温和纠正,鼓励,相信孩子下次一定能读好。学习新句子亦然:先让好学生读,其他学生可以跟读,再让中等和后进生读。
2.知识的教授要循序渐进。如果是句子,句子中有新单词,可先让孩子把新单词读会,再连成一句读,读的方式仍参考第1条,忌只齐读不个别或分组读。
3.感觉PPT图片过多,会分散孩子对教学内容的注意力。孩子聚焦在图片上,讨论图片内容,反而忽视了真正要学的内容。所以建议PPT朴素,非必要原则,重点是让孩子反复读单词,读句子,多种形式读,聚焦学习内容。现在整体感觉“英语”的特点没有突出,孩子整节课说英语、读英语的比例比较小。还有那几个不同形式的“so”,我感觉都会对课程内容造成干扰。
4.建议课堂节奏再紧凑一些。不问让学生不着边际猜测的问题,或者问了之后快速给出答案。比如“想学日语”,so——后面学生猜测过多,也没有意义,很多学生思维就散了。
课堂内容和流程设计好是成功的最关键的因素,加油!^-^
NO.3守住阵地,胜利在望
这节课整体秩序已经非常好,让我怀疑我是不是可以撤了……
但是考虑到也许有部分秩序好的原因是班主任和我同时在场,所以仍需再进一步观察。
这节课的亮点是:
1.教师语言简洁、不拖沓,无效语几乎为零,很棒!
2.教师的评价语(即反馈)及时,到位,对好的表现表示赞赏,也是在为其他学生树立目标;
3.一节课结束后老师有反馈:“这节课大家表现非常棒!”建议有时候可以适度夸张,比如,下课铃响后,老师站立,表情凝重地说:“这节课,老师有一句话特别,特别,特别想说……”待学生所有的目光都注视着老师的时候,突然转换表情,夸张地兴奋地说:“你们表现得太棒了——我非常开心!非常地爱你们——”以小小的玩笑让孩子获得成就感,争取下节课表现更棒,关系就是这样跟孩子建立起来的。具体方式可以多样,我只是举例,意会即可。
建议如下:
1.对学生的迟到行为要做出反应,不要善于“体谅”,或觉得习以为常。孩子上节是轮滑课,脱、收护具装备的确需要时间,但大部分同学都可以在上课前回到教室,说明全部同学都应该能及时回来(除极个别特殊情况)。但这节课迟到五六个孩子,而且迟到的同学从走廊到教室的路上没有一点紧张感,并且有几个是从前门公然进入,丝毫没有觉得迟到是一件不好或不对的事,说明长期以来老师对迟到现象是麻木的。如果不对此作出反应,久之,能够按时到的孩子也会迟到了。建议:(1)迟到者站到教室后面或两侧,自己看着时间(教室里有钟表),站够三或五分钟后自己回到座位;(2)在黑板上记下迟到同学名字,下课后向老师说明原因。二选一,或有其它办法都行。有时老师只要做出一个小小的反应,不良现象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改观。切忌太“体谅”孩子或麻木不仁。
2.课堂上时刻关注全体学生。课前准备是否每个同学都准备到位了?讲课时目光在每个孩子桌上扫视一遍基本上就能看出来。淳上课十分钟了桌上只有一本书(而且还不是英语书),我询问后才从一堆单子里翻了几分钟找到了英语学习单,整节课他就在玩儿,根本没有听课。还有几个孩子也是没有集中注意力,这需要老师在课堂上足够敏感。这个对老师要求比较高了,但是刻意练习,很快也能兼顾到的,要有信心。
3.如果班级秩序整体稳定了,就要着重关注后进的学生。时间久了,对哪些孩子英语学习有困难就能够做到心中有数,课堂教学在提问、读、写等环节就要多关注这些孩子,课下也可以多交流,建立良好的关系,增强他们学习英语的信心,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存在关系先于认识关系”,即此理。
4.有难度的句子建议教师领读,一句一句领,或者好学生领读都可。今天在后面读的环节很多孩子还是囫囵吞枣,需要用课下或下节课的时间再巩固,如果必要,可以让孩子一个个给组长过关,知识就能够得到落实。
期待下节课更精彩!
NO.4 又上新台阶
上节课秩序很好,意识里我觉得跟课型是“练习课”(英语水平不够,不知道判断是否正确)有关。因为练习课需要孩子把听和写结合起来,如果动手多了,纪律就相应会好。当时隐隐担忧,如果仍是以讲为主,不知道能不能保持这样的状态,但是今天的课堂效果打消了我的疑虑——整节课几乎没有写的内容,但学生在老师的组织引领下仍能有秩序参与学习活动,令人激动!
值得赞赏的地方:
1.这节课真正像英语课了。读得多,老师讲课使用英文也多,英语的感觉就出来了。个人觉得哪怕孩子听不懂,哪怕老师说过一句英语之后紧跟着再来一句中文翻译,让英文出现的频率高一些也是很重要的,这就是所谓的“熏”吧?!营造一种英语的氛围,熏久了,有些常用语能听懂的孩子就越来越多了,当然,也有助于孩子英语语感的培养。
2.读的形式多样,效果非常好。这节课几乎没有上节课出现的松松散散的整体读,而是换作个别读或小组读的方式。观察了一下,小组读时,参与率非常高,有的是全组参与,有的只有一两个孩子没有跟上节奏读(原因不明)。还有一个亮点是,老师在挑选哪一组读时,点明了选择这组读的原因:“第三组同学坐得非常好,没有人说话,第三组来读。”这样的评价语就为孩子们提供了标准——如果你们也都能做到这样,就有机会获得读的权力。所以这个地方要点赞!另外一点,有一个环节,举手的孩子比较多,老师说:“举手的孩子都可以站起来读!”就是这样!用多种形式刺激孩子的兴奋点,课堂就会有起伏,有活力。站起来的孩子读得又认真,声音又响亮。
3.有关注全体的意识。在开头唱英文歌时,老师不是沉醉在自己的世界里(印象中前几节课有一个环节,学生在齐读时老师只低头看自己手中的单子,没有关注学生在干什么),而是在全班巡视,观察孩子的学习情况,有问题的及时指出,这点也很棒!
几点建议:
1.上课伊始,孩子没有完全安静下来,有小声说话的现象,老师如果能及时作出反应,比如静两三秒钟,提示:“现在老师听到教室里还有一些声音,我在等待所有同学都安静下来。”然后注视全班,等。通常情况下,孩子只要听到这句话,就能在几秒钟内安静。这时教师再说(可以伴随伸一个大拇指的手势):“非常好!谢谢大家的配合!希望这节课不再出现说小话的现象。”接下来再开始讲课。
2.有了关注全体的意识,但仍需继续练习。老师能边讲课边关注学生,尤其是所有学生,这本就非一日之功。换句话讲,这是岁月的事。老师在课堂里时间久了,才能逐步做到一心用在课程(所教内容)上,一心用在关注学情上。但如果有意地训练自己,能够缩短习得这项能力的时间。本节课齐读环节很少,在学生齐读时,老师是在用耳朵听,而没有用眼睛看。听到的声音无法判断是不是所有学生在读,而加上眼睛观察,就能够知道大概有多少孩子在读。如果一时半会儿不能让所有孩子都参与进来,那么可以采用表扬的方式:“刚才大家在读的时候,我现xxx和xxx同学读得特别认真!声音也很响亮!”这样带一句,接下来再齐读时,就会有更多的同学以老师刚才的评价语为标准去做,结束后老师再点名(或点小组)表扬,通过积极反馈带着孩子们往前走。
3.提问面尽量大一些。我这节课有几个同学回答问题的频率比较高,一节课被点名回答了三四次,而大部分同学没有回答问题。没有回答问题的孩子里,有的可能是不会,有的是会也不想举手,老师可以兼顾一下,尽量给更多的孩子课堂单独发言的机会。
4.有时需要“穷追不舍”。孩子读了一个句子(或单词),如果读错了,老师或其他同学指出了错误所在,那么请读错的同学再读一次正确的,如果读得仍有误,老师再教,再读,直到这个孩子读正确为止(当然,极特殊时候孩子读了几遍仍不正确,那么就需要老师把握,适可而止,课下再单独教,以免打击孩子自信心)。这样,切实让孩子掌握这个知识,是很有必要的,而不是浅浅带过。
5.小组读时,建议把另外的小组是否认真倾听作为下一次挑选的一个依据。比如A组读,老师一方面观察A组所有同学是否在读(同时听),一方面观察其它两个小组同学是否在认真听。如果发现C组同学比B组听得认真,待A组读完后,评价:“A组读得very good!老师发现A组读得时候C组同学听得特别认真,会倾听可是一项高效的学习技能哦,奖励C组同学再读一次!”每次都这样强化,时间久了,倾听的孩子就越来越多了。
6.通过观察,虽然课堂秩序好了很多,但是仍有为数不少(应该近1/4)的孩子上课不听讲,原因不详。也许是习惯走神,也许是英语基础太差听不懂?不得而知。还有两三对儿上课说话或玩,老师没有留意到。这个问题彻底解决不容易,边走边看吧。^-^
NO.5 关于听写
进入主题之前,先说几点小细节:
1.命令要简短,坚定。如“不要说话了,好吗?”改为短促有力的“安静!”话长了,气场就弱了。
2.课堂上,一个环节结束,进入下一节环节时,要注意“整顿”一下课堂:先扫视全班,反馈:“现在xxx的眼睛已经看着老师(屏幕)了,xxx也看着了;第x排同学都看着了;还有两位同学还没有看老师(屏幕);都看着了,你们非常棒!”用十几秒来做这样一个“整顿”,提醒学生,有助于保证听课效果。
3.孩子读句子好像挺困难,可否由慢读——一个词一个词地读到慢慢加速,直至正常语速。课堂应该主要面对中等学生,只有几个好学生能跟上,大部分孩子的收获就比较有限。
重点说说听写。听写的目的不是为了难住孩子,而是帮助孩子记住听写的内容。所以听写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每次听写的量要把握好,不宜过多。(这节课听写的量是适当的)
2.可以有层次地听写。比如:
(1)告知孩子听写内容,先给一两分钟时间让学生复习巩固。教给复习方法:一看就会的词看看就过,不会的重点记忆,用笔在练习本上写几遍的记忆效果比读几遍要好。
(2)预热。学生左手拿书,教师读单词时,学生用右手指在桌上写或书空。遇到不会的单词,迅速看一下书后再写,加深记忆。
(3)正式听写。书收起来,本和笔准备好,听写。
(4)听写后订错。可自己对照黑板(或书本)订正,也可以由同桌相互检查,错误的单词快速写三遍,或抄写到错题本上。
这样几个环节下来,比直接听写的效果要好很多,当然时间也会相对较长。但课堂内容的安排本就不宜过多,宁可少而件件落实,也忌多而泛泛流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