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础教育”研究手册》读后感之十二
从新基础教育的学生工作看假期重建
前段时间忙忙碌碌,总是要工作到凌晨,好希望有一段空闲的时间静下心来看书,或许对于许多人来说,阅读是随时随地能做的事儿,但我却必须要有一段特别安静的心情来做它才行。今天一早起床,便想看书,或许是因为昨晚看的意犹未尽吧!
阅读《“新基础教育”研究手册》已进入最后一章内容,读后感也不知不觉写到了第十二篇。不得不说这本书真的是一本难得的好书,让人总会看了还想看,或许是因为自己真的是才疏学浅,看完一遍仍有许多没有读懂或读透,总想再看一遍。这章内容谈的是“学生工作改革研究”,阅读这章内容,真的是让人醍醐灌顶。
一、“学生工作”的误区——需要回归真正的“学生立场”
“新基础教育”认为:学生是在自己的生命实践中成长的;对学生生活的关注、研究与重建,尤其是重建一种能够促进学生主动、健康成长的生活,是学生工作的核心所在。新基础教育提出,学生工作变革必须从打破学生工作、班级建设等同于“德育”和“管理学生”的传统观念。
而目前自己所看到的或自己所做的大多还是处理“德育”和“管理学生”的层面,虽说一直在尝试改变,但学生工作大多还是自上而下“空降”给学生的比较多,那层层“空降”的任务,学生只能成为活动的接受者和被教育者。
再者,个别明星的活跃,让我无法看到全体。此刻想起2018年暑假,当我推送计划思维导图评选结果的公众信息时,我写下了一句话:“孩子的评选还是有很多的思考定势,习惯了这几个的优秀。”当时李教授曾问我:“为何会习惯这几个的优秀?”说实话,当时的我并不明白,也不清楚这问题何意?但我知道,孩子们的许多评价是来源于日常工作生活中的,这与我是息息相关的。在班级中,各个岗位是经过竞选出来的,岗位的设置也不在少数,但能坚持一直做的学生真的不多,以至于自己总是会习惯于将任务交代给个别明星学生,那么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种老师只信任这几个同学的影响,这样的影响会让“大多数学生处于被动管理、服从的地位,缺乏合作、组织和管理能力的培养,也缺乏自我策划、自我管理的意识”,而同时我也发现这些长期担任班干部的少数学生,由于长期处理管理层的优越感,也缺乏健全人格的形成,缺乏责任、权利与义务意识,他们往往还会成为那几个带头“捣乱”的人,这显然不是我们所期望、所需要的“主动、健康”新人。同时,我还意识到班级的任何活动,个别的明星学生总能成为主角,如此次的假期活动发布,统计下来,参与发起的人数占了全班的一半,其中个别明星学生就发起了三、四项,但在修改方案的过程中,个别的明星学生的认真度就不如普通学生那么认真与负责。那如何才能从个别明星转变化全体明星呢?我想:真正长程、全纳的“学生立场”是亟须我反思和回归的基本立场。
二、“班级建设”的再认识——把班级真正地还给学生
武义优秀班集体创建工作走下了整整11年时光,记得我的上一批学生就是第一届县优秀班集体获奖班级,记得当时班级参加评选时,用丰富的班级活动,有体系性的班级建设拿下了第一,但对照新基础教育中所提出的“班级建设”根本不是一条路。
在“新基础教育”的“班级建设”概念中,“班级”不只是作为课堂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来理解,而是作为学校各项教育活动组织的基本单位来理解。“班级”与“建设”所构成的“班级奸祋”一词,不是简单的组合,而是作为有着内在关联、相互限定的复合概念来理解。
“新基础教育”提出:班级管理工作是让管理、制度本身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培养每个学生的社会性与个性有机的健全人格和自我教育能力。帮助、促进每一个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和实现主动发展,是班主任工作的最高价值。将班级管理的权力还给每一个学生的同时,也为学生社会意识和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实践的舞台。
我们的班级建设需关注学生生命的成长,需整体策划学生工作。我们需研究儿童鲜活的生活世界,提升学生的成长需要,研究学生生命成长的全程、综合性,策划教育活动的系列性、有机性,做到学生工作的管理、策划、研究与持续推进的机制扎实有效。
我们将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的社会性学习生活的学校教育实践称为“班级建设”,强调促进学生个体社会性和个性健康、主动发展。建设的过程就是成长的过程,那么我们的班级建设就必须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如今的学校,依然是以学生成绩为最重要的突破点,我不否认这给学校带来的生源影响、社会影响。尤其在这样的小县城,家长们更是看重。当然我们无需去改变这样的观念,也改变不了。可我们需要有一种认识:有序落实班级建设的育人价值,一定会促进学生的有效成长,这不是相背而行的两件事,这必须是相互融合的一件事,我们的教育最终的目标是培养主动、健康的人,主动是什么——主动学习、主动策划、主动参与、主动反思……积极健康的面对成与败、得与失。
“新基础教育”追求的是通过班级建设,改变大多数学生在校社会生活中受支配、被管理的生存状态,真正地“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这也是我接下来需要努力实践的。
三、“成长需要”的假期重建——打通学期与假期的时空
今年在雷校长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全面推进了假期重建工作,然而在推动的过程中,我却面对了很多的困难:
记得在下发问卷的第二天,一位老师劝我说:“程露,作业能幸福吗?怎么可能呢?我是不愿意去改变了,我也不愿意去阅读。”
问卷中一位体育老师提出:没有健康的身体,何来幸福作业?还有近10%的老师认为变革没有必要,有15%的老师对此没有想法,学校做,我就做,做成什么样不管。
下发作业调查推荐表时,一部分老师们表现出了明显的畏难情绪,觉得根本没有必要。
……
为此,我分享了常州顾校长学校的学习资料,在骨干会议上讲清了理论与实际层面的需求,何我真的没有信心去说服所有老师,或许许多人觉得我们在哗众取宠,做一些花哨却不切实际的工作,可今天的阅读却给了我最明确的答案:
坚定、鲜明、基础性的学生立场是任何教育活动的根基之所在,这在学生工作领域尤其明显。当学生成长需要呈现时,我们发动孩子们、为了孩子们,和孩子们一起策划、组织和提升活动的育人价值;不会仅仅为了完成上级的任务而开展班级建设,而是把它融入到学生工作的日常生活中。而我们的假期重建的核心正是“学生立场”及他们的“成长需要”,我们需要在学习研究中确立、深化学生立场,开展基于学生需求、提升需要层次的调查分析、活动建议、策略提炼,使学生工作时时可能萌生出新的视角、新的重点和新的内涵。我们的假期重建便是如此,我们需要基于学生需求展开全面的调查问卷,需要从问卷结果中分析并解读出相融通的价值观及学生真正的需求,摒弃一些消极、不正面的言论,形成统一的价值导向,在全体学生参与的情况下确定主题、确定作业内容、确定呈现形式,并给予充分且有效的展示舞台,以促进其主动、多元地成长。
当然我们还需要为促进和提升学生的需要层次。提升需要层次是作用于学生发展内动力的教育,是提升个体内在力量的教育。这种内在需要是学生身心发展、生存环境的氛围、提供的刺激或实践可能,周边包括同伴和教师的影响力和影响方式,以及发展主体已有生命史的积累等内外因素综合交互作用的产物。
而当我面对学校假期的整体变革时,又该做些什么?我一直很迷茫,在请教了顾校长及学习了她分享的资料后,依然有些模糊,我如何才能让老师们都明确这项目的核心在何处呢?
首先从研究学生的层面来看,我们需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假期需求进行了解,或者班主任老师对这个假期有何重建的主题,可以根据这个主题进行有针对性的问卷、访谈。
其次从重建策划的层面来看,老师们不要过多地干涉,而应该是引导,不要过多地说“不行”,而得提醒“是不是这样做会更好?你觉得呢?”尊重学生的建议,并不是完全听从,而是达到一种融合,让学生感受到一种尊重和自己是小主人的感受,从而从被动转化为主动。
接着从学期到假期的勾连层面来看,假期是学期的延续,假期又是学期的一种社会实践,我们完全可以让学生将学期中所学的在假期中进行实践,并体验到学期中无法给予的成就与快乐,而学期开始后,我们更需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创造来展示实践的成果,得到相应的尊重与提升。
正如,李教授曾说过的:我们的研究不仅仅只是假期。其实我以前还是会认为假期是最主要的,此刻我更清晰的是:假期只是我们新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的部分,我们需要更科学、更理性、更有效地面对自己的班主任工作、学科教学工作,多维融合提升育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