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成于上 俗化于下
1
今日,大年初五,习俗是“破五”,打扫卫生送穷鬼,燃放鞭炮迎财神。
一大早,远远的鞭炮声不绝于耳,朋友圈里各种方式在迎财神。
2
昨天,送妹妹到石家庄,顺便看了一场电影《疯狂的外星人》。
影院里人来人往,场面火爆。这几年,春节成了很重要的黄金档期,从大年初一开始,影片集中上映。据有关数据统计,2011年至2018年,春节档票房从3.4亿元增长到了57.7亿元,今年更是有14部影片角逐春节七天假期市场。
3
昨晚,和朋友聚会。男的坐一起喝酒,女的在一起聊天,孩子们你追我赶,把饭店变成了游乐场。
席间,一位朋友感慨,现在过年没有年味,吃吃喝喝也没什么新奇;新衣服也不一定非得过年才买,基本上总是在穿新衣;这两年移风易俗,好多村子不让磕头拜年,少了一项仪式;今年全县禁放烟花爆竹,连热烈的气氛也淡了。
4
春节7天假,已经接近尾声。
这六天,最有年味的是大年初一早上,我回到村里去磕头拜年(虽然要求改,但自己家族内,还在延续),之后上坟祭祖。再就是,陪爱人回娘家。
大年三十,没有春晚,因为一年不在家,家里没开通闭路电视;没有守岁,十一点不到就睡了。
5
看到新华社一篇文章,讲春节习俗有了“三变”:从“三斤馃子一斤糖”到“坚果海鲜大礼包”、从“打牌喝酒放鞭炮”到“喝茶唱歌看演出”、从传统“家团圆”到“亲朋好友聚会”,表面上是吃、玩、乐形式上的不同,春节礼品、过节方式、团聚范围的变化,深层次的是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
以前,一家围坐看春晚,是因为文化生活匮乏。一年一度的文化盛宴,成了最解渴的春节礼包。现在,每人一部手机,刷朋友圈、扫福字、看抖音……可玩儿的很多,吸引眼球的很多,需求越来越多元。春晚想满足各个阶层、各个年龄段的需求,肯定做不到。即使有的人坐在电视机前,也是只关注自己想看的节目,将注意力持续四五个小时放在一个频道,对现代人来说,太难了。
以前,过年吃的、喝的、穿的是平时享受不到的,所以对过年就有很大的期盼。现在,想吃随时都可以下饭店搓一顿,看到好看衣服直接网上下单,过不过年没什么影响。如果说影响,可能就是快递没那么方便了,购物需要避开这几天。
以前,打牌、喝酒、放鞭炮,都很狂野,简单粗暴,有释放能量的意味。忙活了一年,停下来,闹个动静热闹热闹,过年的气氛也红火热烈。现在,更讲究的是绿色、环保、健康,看演出、观电影、喝茶唱歌,更文雅了,但似乎少了些烟火气。
6
过年,有一个没有变的主题是团聚。千里万里,回到家里,大年三十,吃个饺子。
一家人欢聚一堂,其乐融融,聊的是去年的喜事、美事、开心事,享受的是岁月相交之时的那份温馨、期盼,憧憬的是来年小目标都实现、自己多一些进步成长、家里多一些幸福安康。
亲朋好友相聚,有“有朋自远方来”的欢喜,有“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的感慨,有“共话巴山夜雨时”的情谊,有“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情。一年未见,天南海北又在一席,每个人的新体会、新感受、新希望,都在这几天充分交流。
春节,只有7天假,可以匆匆忙忙,也可以放慢脚步;可以人在一起、各刷手机,感受最远的距离,也可以趁着难得的相聚,一抒胸臆,增进情谊。
春节风俗在变,人心未变;形式在变,精神未变。趁着还有两天,好好享受家的小时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