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怪诞行为学》这本书,之后将书中的内容结合到我们的生活中,便有了这个思路:
可预测的非理性行为,打车软件是如何改变你的。
谁都拒绝不了“免费”的诱惑
以一个例子开始,当你来到商场想买一款平时常喝的牛奶时,另一款相同价位不同品牌的牛奶正在做买一送一的活动,于是多数人会经不起那多出一瓶的“免费”诱惑,选择了去购买自己未曾尝试的品牌产品。对于商家来说,这场营销活动是成功的,利用人们“乐于接天上掉下来的免费午餐”的心理,为该品牌的市场打开了一条路。
很多人当初开始使用打车软件都是因为有这么个活动——新用户免单。并且,大多数人最初可能都是对打车软件没兴趣的,直到身边的朋友推荐到:“我用XX打车过来的,真方便,而且首单还免单呢!”,然后你就下载了这个打车软件,迎接了自己可预测的非理性行为。
改变了的是你对成本的选择
就我自己而言,以前出门,我的首选是地铁和公车,我会先查好线路,预算自己出门的路程成本。但是在没有地铁的城市,公车依旧是我出门的首选,毕竟便宜,可是公交车带给我们的时间成本却是巨大的,我们需要去经过我们根本不需要去的地方,到站停车也产生大的时间成本。
用我自己的例子讲述两个成本的选择:时间成本和享受成本
从车站回家,我以前都是坐公车直达2元,有一次因为太累想快点到家,于是路边拦了一辆的士,由于是镇区,所以不打表,司机一口价20元。于是我很快直达家里,时间成本节约了至少15分钟。当我尝试过了这个时间减少带来的满足之后,我便愿意多花钱,去减少我的时间成本。
后来,有了打车软件,于是我没有路上拦的士而是用软件叫快车,又因为软件平台有提供优惠券,所以我第一次从车站打车回家,只花了11块钱。可是后来的每次叫车,叫车前显示的金额是18元左右(因为没有优惠券了),而当我到达下车准备付款时,却都是显示24元~28元之间,很明显,费用成本已经高过我打的的成本了。但是我明知道自己花费了更多的费用成本也继续使用快车,原因即是因为我考虑到自己的享受成本。
例如你去发廊洗头,50元套餐为洗头+推背是50分钟,55元套餐为洗头+推背是60分钟,热衷按摩和洗头的人士大概都会选择多花5元去多享受那10分钟。
较小的费用成本,影响力会小于享受成本。
的士和私家车,毫无疑问,私家车更是大家愿意选的,位置宽敞舒服、车内卫生干净,几块钱的差距,就能更舒适,这显然是享受成本大过费用成本。于是后来我,宁愿多花一点钱,去享受更舒适的车。
用甜头诱惑你将之变为习惯
这一个板块主要是针对打车软件的司机的。
坐过那么多快车,跟那么多快车师傅聊天,听到的都是那句“现在没刚开始那么好做咯~”。在打车软件的推广期间,快车师傅赚的特别多,所以很多人都兼职甚至买了车专职做快车师傅。后来推广期间过了,相应的优惠无效了,赚的也随之少了。
那天跟一个师傅聊天,他有一份在酒店的工作,一个月4K,每天兼职开快车,赚一百多块,一个月可以靠开快车增加多2K的收入,生活充裕很多。他说刚开始时他赚得很多甚至想过辞职来全职开车,收入增加了,生活过得更充裕了,即使现在赚的没以前多而且比以前更辛苦,他也会坚持继续做下去。虽然4K的收入足够他生活,可是习惯了每个月多出的2K收入,很难愿意再回去只有4K收入的生活。
其实这些,都是基于可预测的非理性行为,这些不仅仅显像在打车软件中,外卖软件,各种商品营销策略都是适用的。
通过对可预测的非理性行为的了解,可以用第二人称的态度来看待自己平时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情况,分析自己一些行为的出现原因,从而更客观的分析我们面临的处境,作出更理想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