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卷5非相篇诗解2人道有辨后王法圣
题文诗:
幼不事长,贱不事贵,其不肖者,不肯事贤,
有三不祥.有三必穷:其为上则,不能爱下,
其为下则,好非其上;乡则不若,偝则谩之;
知行浅薄,曲直相悬,不推仁人,不尊智士.
此三数行,上危下灭.雨雪瀌瀌,宴然聿消,
莫肯下隧,式居屡骄.饥而欲食,寒而欲暖,
劳而欲息,好利恶害,人生而有,无待而然,
禹桀所同.然则人之,所以为人,非特二足,
身而无毛,以其有辨.猩猩形状,二足无毛,
然而君子,啜羹食胾.夫禽兽者,有父子而,
无父子亲,有牝牡而,无男女别.人道有辨.
辨莫大分,分莫大礼,圣王制礼.文久而灭,
乐久而绝,守法有司,极至而褫.欲观圣迹,
则于后王,其粲然者.彼后王者,天下之君,
舍其后王,而道上古,犹舍己君,事人之君.
欲观千岁,则数今日,欲知亿万,则审一二,
欲知上世,则审周道,欲知周道,则审其人,
所贵君子.以近知远,以一知万,以微知明.
【原文】
人有三不祥:幼而不肯事长,贱而不肯事贵,不肖而不肯事贤,是人之三不祥也。人有三必穷:为上则不能爱下,为下则好非其上,是人之一必穷也;乡则不若〔1〕,偝则谩之〔2〕,是人之二必穷也;知行浅薄,曲直〔3〕有以相县矣,然而仁人不能推,知士不能明,是人之三必穷也。人有此三数行者,以为上则必危,为下则必灭。《诗》曰:"雨雪瀌瀌,宴然聿消。莫肯下隧,式居屡骄〔4〕"。此之谓也。
【注解】〔1〕乡:通"向",面对面。若:顺。〔2〕偝(bèi):背后,私下。谩:毁谤。〔3〕曲直:能与不能,指才能上差别甚远。〔4〕"雨雪"四句:此处引诗见《诗经·小雅·角弓》。雨雪,下雪。瀌瀌(biāo),雪大的样子。宴然,日出和暖的样子。宴,通"喂",日出。聿消,自消。隧,通"坠"。这里指退位。式,语助词。居,占据。
【译文】
人有三件不祥之事:年轻而不肯侍奉年长的,地位低而不肯侍奉地位高的,才智驽钝而不肯侍奉贤能之士,这是人的三种不祥。人在三种情况下一定会处于困境:做君主的不爱护臣下,做臣子的喜欢非难君主,这是第一种情况;当面不顺从,背后毁谤别人,这是第二种情况;知识品行浅薄,才能又与贤人差得很远,却又不能推举仁人、尊崇智士,这是第三种情况。人如果有这三种情况所说的种种行为,做君主就一定会危险,做臣子就一定会灭亡。《诗经》上说:"大雪纷纷扬扬地下,太阳出来一照就融化了。可是有人却不从位置上退下,反而占据着高位,傲视别人"。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原文】
人之所以为人者,何已〔1〕也?曰:以其有辨〔2〕也。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3〕也,是禹、桀之所同也。然则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今夫狌狌形笑〔4〕,亦二足而无毛也,然而君子啜其羹,食其胾〔5〕。故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其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夫禽兽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6〕。故人道莫不有辨。
【注解】〔1〕已:同"以",由于。〔2〕辨:指上下、贵贱、长幼、亲疏的等级区分。〔3〕无待而然者:指自然拥有的,不需要后天学习就有的天性。〔4〕狌狌:猩猩。形笑:当为"形状"。〔5〕胾(zì):块状的肉。〔6〕牝(pìn):雌性动物。牡(mǔ):雄性动物。
【译文】 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什么呢?答:因为人能辨别上下、贵贱、长幼、亲疏等等级秩序。饿了想吃,冷了想暖,累了想休息,喜欢好处而讨厌祸害,这是人天生就有、不需要学习就具备的本性,是大禹和夏桀都有的人性。这样说来,人之所以为人,不只是因为人长了两只脚,身上没有毛,而是因为人能分辨等级秩序。猩猩的样子也是长了两只脚,脸上没有毛,但是人却能喝它的汤,吃它的肉。所以人之所以为人,不只是因为人长了两只脚,身上没有毛,而是因为人能分辨等级秩序。禽兽也有父子关系但却没有父子亲情,有雌雄而没有男女之别。所以人类社会的根本在于有各种等级的区别。
【原文】 辨莫大于分〔1〕,分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圣王。圣王有百,吾孰法焉?故曰:文〔2〕久而灭,节族〔3〕久而绝,守法数之有司极而褫〔4〕。故曰:欲观圣王之迹,则于其粲然〔5〕者矣,后王是也。彼后王者,天下之君也,舍后王而道上古,譬之是犹舍己之君而事人之君也。故曰:欲观千岁则数〔6〕今日,欲知亿万则审一二,欲知上世则审周道〔7〕,欲知周道则审其人所贵君子。故曰:以近知远,以一知万,以微知明〔8〕,此之谓也。
【注解】〔1〕分:名分。〔2〕文:礼法制度。〔3〕节族:节奏,乐的节奏。族,通"奏"。〔4〕极:久远。褫(chǐ):废弛,松弛。〔5〕粲(càn)然:明白、清楚的样子。〔6〕数:考察。〔7〕周道:周朝的治国原则,即所谓文武周公之道。一说指完备的道路。此处取前说。审周道体现了荀子的"法后王"思想。〔8〕微:微弱,细小。明:明显,广大。
【译文】 分辨等级秩序最重要的在于等级名分,等级名分最重要的在于礼,而礼最重要的是制定它的圣王。有人问:圣王有数百个,我仿效谁呢?答:时间长了礼法制度就会湮灭,时间久了乐的节奏就会失传,年代久远了主管礼法的官吏也会松弛懈怠。所以说,想知道圣王的遗迹,就要去看那些保存清楚明白的,也就是后王的治国之道。后王是天下的君主,放弃后王而颂扬上古的君主,这就如同放弃自己的君主而侍奉别人的君主一样。所以说:想知道千年之远的事,就要看现在,想知道亿万,要先从一二数起,想知道上古的事,就要考察周代的治国制度,想知道周代的治国制度,就要考察它重视哪些君子。所以说:从近代的可以推知远古的,从一可以知道万,从细微之处可以知道事情的广大,说的就是这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