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励(正面强化)对孩子到底好不好?是有条件的爱还是无条件的爱?很多育儿书籍都提倡要对孩子的“好”行为加以奖励,以促进更多的好行为的重复出现。
例如,出现一个好的行为奖励一颗小星星,一个坏行为扣掉一个小星星,小星星积累到一定数量可以换玩具。这个方法很多育儿达人都推荐过,我也在很多家庭里(比较重视教育的家庭)看到过类似的星星奖励黑板,记录着孩子的好行为和坏行为出现的次数我在电影《看上去很美》里也看到幼儿园里有类似的黑板,记录着每个小孩子得到的小红花的数量。小主人公为了得到小红花,努力改变自己的行为适应幼儿园的管理制度,但也受到了深深的伤害。
奖励包括:金钱、特权、一颗小星星、一块糖果、一张贴纸、一个玩具??例如,考到100分,奖励一辆自行车或者看一场电影;例如,你收拾了玩具,就可以看十分钟动画片。奖励还包括“表扬”。例如我们常说的“做得好!”“你真棒!”
奖励和惩罚是强势群体压迫弱势群体的手段:要么惩罚不服从,要么奖励服从。这在大家工作单位、学校、家庭里是很常见的。但是这种“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真的有效吗? 我们来具体看看奖励的弊端。
“奖励”对于提高人们的工作或学习质量毫无效应。大量研究成果发现,无论是成人还是孩子,被提供“奖励”后会更不容易完成、或出色完成任务。奖励虽然可以暂时让人服从,但是永远都不会帮助某人对某项任务或行为产生责任感,一旦没有报酬,就失去了做这件事的理由。
说一个心理寓言故事: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窗前嬉闹,老人难以忍受。他出来给每个孩子2元钱:“你们让这儿变得热闹了,这钱表示谢意。”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又来嬉闹。 老人给了每个孩子1元,孩子们不高兴地走了。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1角钱。孩子们勃然大怒,“1角钱,就想让我们费力做这么多?”于是走了就没再来。
这里讲的是老人巧妙地利用了外部动机,抑制了孩子们的行为。孩子们玩耍本来是出自内在动机,没有人奖励他们也一样会玩耍。但是老人出现了,给了奖励,把玩耍这件事变成了依靠外部动机。当然孩子们并不知道上了老人的当。当奖励逐渐减少的时候,相当于外部动机逐渐减弱,于是孩子的行为消失了。这个时候孩子的内部动机被外部动机压制,完全受到了外部动机的控制。
我们给孩子奖励就是试图用外部动机控制孩子。所以会觉得很累,常常感觉一旦奖励少了就不起效了。所以奖励是一种让家长很累,还没有效率的方法。我们若是能够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则会轻松很多。
“内在动机”是指出于喜好,喜欢自己所做的事。俗称“我要干”、“我要学”。“外在动机”是指做某事以达到某种目的——为获得奖励或逃避惩罚。由外力诱惑或逼迫,比如金钱刺激、物质奖励而引起,俗称“要我干”、“要我学”。
例如读书,是想知道下一章发生了什么,还是被许诺得到一张贴纸。这两者的动机完全不同。例如学习,是为了满足求知欲还是获得高分。这两种动机生活中常常同时存在,但是外部动机若是过于强烈的话,会侵蚀内部动机。
人做某事时受到的奖励越多,就越容易对事情本身失去兴趣,为得到奖励,他会无所谓做任何事。我们都希望孩子拥有内在动力,自觉自愿地学习、劳动,对学习本身感兴趣,而不是对奖励感兴趣。内在动力更持久、源源不断。
如何激发内在动力?其实内在动力每个孩子天生都有,大多是被外在动力所掩盖,所以大家把外在动力(奖励)去除试试看,内在动力自然就开始起作用了。内在动力是一种对事
物的兴趣、探索欲、求知欲,发自内心地想要知道世界是怎么回事。
当孩子想要探索的时候让他探索,想要研究的时候让他研究,保护和支持他的兴趣。孩子是天生的学习家,不需要你教,他自然知道自己该学什么。这一份对世界上的事物的兴趣引领者孩子的行为,保护好了这份动力,学习一定不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