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时候常年被迫写有关于读书的文章,大概写写读书是怎么好,自己是咋样无知,能与书中的各位大师交流是多么的荣幸和高兴,然后忽然就变成了书里的谁谁谁,一下幻化成蝴蝶蜜蜂小鱼啥的,可以缓解平凡生活对自己的毒害和蚕食,起到无敌神奇的镇痛作用堪比苯海拉明的抗过敏成分。然后为了得奖,就这抄抄书摘,那拾拾牙慧,好得瑟一下自己好歹是看过书的人,企图让评委产生一丝的惺惺之感。而今天我再次提笔写这个话题,我可以非常自豪而且质朴的说,俺不再是为了成为猩猩让实验员给我喂香蕉和摸脑袋而写的啦,而是我自己终于口水多得飞流直下,压抑不住要吐槽的欲望驱使之下,以魔鬼做我的动力,冲动的开始在纸上喷唾沫星子。
在我以前扭捏作秀的文章里,只有那么一点是对于读书的真实感受,那就是关于读书的动机,那就是文艺青年所说的寂寞,屌丝童鞋们常言道的无聊。现在终于可以坦白出来的另外一点就是彷徨和迷茫。在那个很愿意装酷的青春期里,承认自己迷路了而且还路痴八百的,是不符合当时我的审美标准的。而直到现在这个年纪,我也只能默认而无法勇敢大胆地大声承认和宣告自己的迷惑。
在以前的文章里面说对大师和学者是多么的敬重崇拜,其实骨子里是挥之不去的狂傲自大:切,不过是书读得比我多一些罢了,不过就是生逢乱世嘛,不过就是见识多一点而已,有什么了不起的,我要是有那条件,能让他们嚣张。对于很多警世良言和过来人说的话,一切视为正确的废话或者是站着不腰疼的赘言。就是下意识的无视。
这样的我现在看来,让我不禁想起多少年来一直钟爱的童话故事里一个经典的情节,这个情节在很多的故事里都以不同的形式出现,不断的重复却从未被讲故事的人嫌弃不用,现在想来,确有深意:故事里总会有一系列难的要死的任务给几个年轻人去完成,任务完成后当然有丰厚的奖赏,但是一路上会有重重的诱惑,危险和障碍。自然也总会有一个仙子或仙人之类的角色变成不起眼或者是让人厌弃的老头儿在路上为年轻人指点迷津,让本来难于登天的任务变得如探囊取物,但是仙人的话总是让人云里雾里,不剧透就绝对不知道他在说什么或为什么要这么说。而挑战者至少会有三个,然后第一个和第二个都会遇到仙人,但总是很听导演的话,彻底的无视仙人和他说的话,甚至还有不知好歹去虐待人家的,然后主角就可以华丽丽的出场,作出与之前鲜明对比的选择——尊重仙人并认真去执行他的建议。当然主角就可以顺利的完成任务并获得奖赏。小时候觉得除了主角个个都是傻冒,为什么不去听从仙人的建议完成任务,而非要去触那个霉头呢?
长大了经历了一些才发现,自己也没法像那个主角一样乖乖地听从仙人也就是过来人的话,也触够了霉头才醒悟到自己和那些一个个的傻冒没什么两样。等再长大一点了,傻冒见多了,也开始宽容自己了,我不过就是芸芸众傻冒中的一员,也没什么不好的。而且在这个信息开始暴涨的时代,这是个不需要挑人挑时间沐浴更衣把金玉良言刻竹简上流传下来的时代,太多的书,太多的人开始冒充仙人了,即便是我不再有青春期的狂傲自闭的审美观,也只能艰难地分辨谁是仙人装的糟老头,而谁是真的糟老头子一个。于是读书越多就越是迷茫,而越是迷茫就越忍不住想要抓点什么来随时准备救个命什么的。
于是我读书的罗曼蒂克时代就完全宣告结束了,现在读书就实实在在的求个明白,想寻个剧透。但是回想起原来读过的书,听过的话,有多少是不存在剧透的,有多少不是苦口婆心的明白人说的,但是还是那么义无反顾地无视,直到真正经历过了。
因为还本着传道授业这么一个社会责任和糊口模式的我,不禁要反问自己为什么自恃聪明的我当时会这样地无视。可能一或许我并不够聪明,二我并不理解这些话和道理。现在我老了一些了,社会也强行要求我代入仙子的角色,可惜我桎梏在这个年轻大妈的身躯里,我要怎样说才能让一路上我遇见的闯关者听我讲呢?或者说我应该让经历本身替我说我想告诉他们的话,不管是想象还是人为制造类似的情境,让他们切身的去体会,也许最终才会明白。
而童话里还有一点也是不变的,那就是在主角也就是胜利者成功之前,必定有一次以上的失败,而这些失败者都和主角有不同程度的联系,不是兄弟姐妹就是追求同一位公主的求婚者亦或是其他,也许这里的失败者也就暗喻了不同时期的自己的失败,而成功者没有对失败者经验的了解也不会有他最后一次的谨慎和缓行之后对长者智言的尊重。也许我除了要努力修炼自己的“仙术”让自己能好歹说出一些正确的建议之外,还要耐心的等待前几次闯关者的失败,不要提前离开路口,好让他在第三次还有机会看到我并重视我提的建议。
读书就是这么一个自我纠结与反纠结的过程,也是和作者思想的拉锯战,是接受还是不接受这是个问题,这是个完全是可以媲美哈姆雷特的问题,才是真正尊重大师的作法。用鲁迅的话来说就是不让自己的脑袋变成跑马场,要奉行拿来主义。所以说阳光下不会有新鲜事,我又说了一通陈旧的正确废话,就聊以自嘲和反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