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周前,江苏凤凰科技出版社的编辑简信我,问我能给他们写篇书评吗?
老实说,我没有被哪个出版社约过稿,也没主动往哪个媒体投过稿。不是我不想,实在是太懒,懒得除了看看书,煮煮饭,发发呆,望望云,瞧瞧树,闻闻雨后湿湿泥土的味儿,我什么也不想干,更不想有人给我派活儿。不管哪个媒体用稿子,只能自己在我写过的那些稿子里翻。
但是那天,也许是我心情好,也许是头次有人请我写书评,我就加了那个编辑的qq,想了解一下那是本什么书,作者是谁。
她说作者刘小备。我说我没有听说过,心里又起三分懒。于是编辑就给我发了个链接,打开一看,是书名和豆瓣评分。书名是《愿故事远在天边,而你睡在身旁》,豆瓣评分大约是9.77分。评分真高,说明这书还很不错。再一搜百度百科,这个刘小备,作家,代表作《二两牛肉,一壶流年》,颇受好评。于是,我的好奇心大开,就说,寄来我看看吧。
过了两天,我简信问编辑,写书评有报酬吗?有报酬可以提高积极性嘛。结果还没等人家回我,书到了。
午饭后,阳光很亮,我搬个小凳坐在卧室的玻璃窗下,阳光透过老槐树把浓荫撩在我手里这书上。很文艺的封面,我看着,惬意着,心里想,爱情故事吧?可惜我看的好看的爱情故事太多了,入我眼可难啦。
打开书,我看第一个故事——“带刀姑娘胡铁花”。
只看到第四小段,“老曹坐在院子里的石凳上喝酒,三杯下肚就开始唠叨……”
就停下了,简信给编辑留言:不要报酬了,书就够了。
这不是有钱就任性,我实在喜欢这样的笔法。
小说,我小的时候在意的是情节,随着年龄的增长,情结和语言并重,情节再动人,语言粗鄙,譬如王朔和冯唐的,立刻扭头不顾了。
刚那句话好在哪?也许别人觉得它很平常,没什么大惊小怪的,可我就是喜欢。你看它,简简单单,端庄大方,往那儿一立,不言不语,不飘不摇,却无限气象。文字如人,最怕装,一装就讨厌了。
当然了,你有阿城那本事也行,背后无尽雕琢,可一写出来,芙蓉出水一样。文友步綰有一句说得好:“我清晰地咬着那些朴白而倾城的词句,听见珠玉与金属的玲珑铿锵。”
这里面的句子当然比不过阿城,或者差远了,但就是掩不住那一种大家气派,读着读着书就停下来,忍不住细细思量。
再挑几句大伙儿看看:
有了家的小二最喜欢的事有两件,一是白天在阳光里肚皮朝上呼呼大睡,一是在清朗的夜晚坐在门口仰着头看星星。(小二是个流浪猫)
天义和阿花算是青梅竹马的兄弟,小时候一起抵御过外敌,也互相扇过耳刮子。
跟子婴分手的那天傍晚刮起了雪花,但是黏黏糊糊的还伴着雨,不够利索。
再说情节
小说让人读不读下去,当然要看情节。一个人到底有没有写小说的天赋,是不是编故事的料,当然也看情节。
今天看到作家马风文章里的一句话:“想成个小说家,靠老师教不出来,最根本的一条,用带泥土味的话说,看你是不是这棵树上的虫。说专业点,是不是有这个素质和禀赋。”
我就很认可这句话。
那么,这个刘小备,还真就是小说这棵树上的虫子。虽然可能还没太出名。
看一本小说好不好,根本不用读完它,要我说,半页即够。语言的高低,情节的伸展,一定是能瞧出端倪的。尤其是像我这样的读者,眼高手低,会看不会写的。
当然,也不排除极高的高手,譬如张爱玲,写《月亮与六便士》的那个毛姆,《傲慢与偏见》的那个奥斯汀,整个长篇都充斥着语言、情节、画面及想象的极大张力,让人上瘾,欲罢不能,多年回不过神来。这样的作者有几个呢?
我读小说,眼光是万分挑剔的,那么多好书等着,稍不如意,我就罢手了。可这本书呢,一口气读了5个短篇,每篇情节的递进,看得我连气也不敢喘。怕一喘气,那人那事就跑了。
读小说就像逛公园,我喜欢臆测情节和前方的美景。这本书也是奇了,几乎所有的情节都在我臆测之外,一想,又在情理之中。曲径通幽,对读者自然而肆意的牵引,这是小说家独特的禀赋和素质,这个刘小备呢,她还真是太具备了,我每每合书感叹:小说家真是天生的,娘胎里带来的,不是努力和勤奋就奏效的。得了,这辈子我还真不能写小说啦。
你该问了,读完整本是什么感觉呢?
奇怪了!总的来说,读完,也不怎么惊艳,也不感觉震撼!但就是觉得那些人物,那些画面,离得那么近,仿佛就在身边。合上书,闭上眼,有些远,一层清明的诗意,一缕淡淡的温情,缠缠绕绕,如雾一般,月光之下,碎云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