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点二十,斌子接我去了三元桥那里的国展,那里正在举办第三届世界厨师艺术节,其间有个节气菜发布仪式,昨夜从石家庄赶回北京,就是为了参加这个活动,大董先生、屈浩老师、侯德成老师和王志强师傅和我等几个人,作为评委,对几位中外厨师做的四季菜肴进行评述。除了青年厨师排位赛,这个活动算是这次厨师节里的大活动了。
活动主持人熊丽
节气菜的几位顾问、菜品设计师和颁发证书的人
讲到节气菜,几个人发言都说到“不时不食”,并以此作为节气菜的理论基础。不过在孔圣人说这句话的意思,时还不是时节、季节的意思。因为孔子生活的年代,还没有什么反季节水果蔬菜,种植技术达不到,同时也不存在什么长途运输的事情,能把几千里之外的新鲜食物运到眼前而不变质。这句话出自《论语·乡党第十》,其主题讲的是礼仪规范,也就是怎么吃、吃什么才符合他强调的“克己复礼”中的礼。礼仪中,祭祀之礼最是讲究,对献祭的食物要求也高,人在此过程中的行为规范也符合要求,于是也就有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情而锡。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这一系列要求。“时”在这句话里是时辰、钟点的意思,也就是说,在祭祀过程中,一定要按照要求的时间吃饭,不到时间或者是错过时间,都是不能吃饭的。原因无他,就是要合乎礼制的规范要求。
在后世的解读中。“不时不食”的“时”被解释为时节、季节,这句话的意思也变成了“在恰当的时候吃新鲜、当季的食物”,礼制的要求变成了养生的准则。这种语义上的变化,是时代发展使然,礼已不再其要求也就没有了现实意义。现代意义的“不时不食”不仅是逐鲜寻味的至高标准,更是一种生活的情致与雅趣。其实日子每一天都不容易,动动心思,吃点适口养生的菜肴,这不容易中也就多了几分乐趣。把节气的变化归拢成舌尖上的享受,不失为度过苦夏的巧方妙法。
周晓燕教授在介绍淮扬菜中春季菜肴
意大利厨师马里奥做的夏季菜式
日本厨师做的烤干鲷鱼
王志强大师做的大红袍茶点。象形的大红袍茶叶是用面做的。茶叶磨成细粉,黑芝麻磨到细碎,和面粉和在一起做成茶叶,有茶香、油脂香,即可当做茶点,也可冲泡而食。
日本厨师上菜时,主持人让我谈谈匠人精神。面对当代社会的浮躁与粗糙,实在有必要提倡匠人精神,提倡精益求精的追求、契而不舍的钻研,这不仅对产品的要求,也是针对浮躁的一剂良药。匠人文化的本质,不外乎两个词:敬业,认真。对自己的手艺有些固执的自信,而这种自信建立在不断的精益求精的求索基础上。就中国餐饮目前发展形势而言,日本那种一辈子只做一件事的匠人形式在中国基本没有生存的土壤。面对旺盛的餐饮需求,需要你掌握更多的本领;中国烹饪的丰富远比岛国复杂许多,菜系多,风味多,技法多,要想服务好社会,仅靠一门手艺是不行的。
所谓匠心或者说匠人精神,在我看来就是对自己从事的职业当做毕生追求的事业,一生不停止的追求,心无旁骛、精益求精,并把这种追求贯穿工作的始终。精神内涵远比具体形式重要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