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幼儿园放学接了孩子,孩子在园里撒欢,我接了个电话。这时他的美术老师热情地喊儿子名字,接着问我翔翔的画册你看了吗?我说我们二月份没上课啊?怎么会有画册?她说:“课都给他补了,一节都不会给他少的”我过去翻了一下挂在展架上的画册,因为在接电话也没仔细看,就准备拿走的。他老师制止了我,说再展览两天。我放下就带孩子回家了。到家里怎么想都不对劲。这个美术课属于另外交钱的小课,每节课一小时,每周三次课。我们二月请了月假,学校放假一个星期,这样我们得有九节课要上。从3月1号上课,总共才上三天课而且又没有给我们晚放学,怎么就把九节课给补完了呢?用的是什么时间?我就问儿子美术老师给他补课了吗?他说的意思我七拼八凑算是弄清楚了,美术课补了,但是是昨天下午快放学的时候一个新来的王老师给补的,画是王老师画的,她画的时候让我儿子监督其他小朋友有没有说话。我听了真是气不打一处来。
按照我以前的性格,我也许会选择忍气吞声,息事宁人。因为会害怕老师觉得孩子学话,对他更不好。但是这次我没有选择忍。去年小班老师扭耳朵,说儿子“你真没用”,我一气之下把那个老师告到了园长那里,后来这事又惊动了集团园长,亲自给我打电话道歉,说会处罚那位李老师。后来那位李老师就再也没有出现在幼儿园。虽然当时也没想到要断送别人的饭碗,但是至今回想起自己的做法起码我心坦荡,对得起孩子。
这一次,为了孩子,我又一次鼓起勇气去找他们班主任理论。告诉他们不能当家长孩子都是傻子,这样糊弄人,对不起家长孩子,更对不起自己的教师职业。孩子一无所获,我也不要求退钱了,但是老师得凭自己良心。过程中说了不少伤和气的话,但出弓没有回头箭,把想说的话都说出来,心里反而舒坦了。换来的是老师愧疚的眼神和不住的道歉。
其实上周末发生一件事对我触动也很大。当时我带儿子在亲子园上课,下课期间听到儿子大哭,我马上跑过去,他正坐在地上,捂着头直哭,我问他怎么了,他说一个小朋友用门碰了他的头和胸,好疼!我就在那问他怎么碰的,疼不疼?还没等说清楚,他就爬起来跑去玩了。我也没太当回事,觉得小孩子之间磕磕碰碰也没什么大不了。我在教室门口坐了一会,忽然听到里面传出母狮般怒吼的声音:“旭旭,打他!”忙看向里面,里面那个叫旭旭的小孩的妈妈站在门口,旭旭和那个用门碰了我儿子的小孩被四五个老师刚拉开的样子。这时他妈又说了一句“旭旭打他,打!”然后旭旭就猛地上前给了那个小男孩胸部一拳。那个爱惹事的小男孩像个蔫茄子一样怂了,一点要还手的意思也没有。然后旭旭妈妈接着说:“可以了,停!你记住了,你不能先惹别人,别人先惹你你就要还手。好了,我们回家!”那一刻我突然被那个妈妈从头至尾严肃的表情,要保护孩子的毫不含糊给震撼住了。我是无法想象我能在这样场合下做出这么“不文明”的事的。我一般会跟很多的父母一样要求“道歉”,但有时候连一个道歉都要不来,最后也只能不了了之。但是旭旭妈的做法多让人解气啊!孩子没有了委屈,又治了熊孩子。虽然简单粗暴,但是非常有效不是吗?
有了孩子经常会看一些育儿类的书籍和演讲,但是对于孩子被打几乎没有人敢教我们“打回去”。有的人要么说的很含蓄暧昧最终不知所云,要么就是让家长不要在意,说孩子之间能有多大点事,打也打不坏,不能让孩子养成睚眦必报的性格。我一直挺支持这一观点的,直到听到旭旭妈的那一声怒吼:“旭旭,打他,打!”我开始想到底孩子被欺负了是一种什么感受?家长是该轻描淡写地安慰下就算了,还是应该教孩子结结实实地打回去?
我想起我自己还是个孩子的时候,那时候差不多一二年级吧,有一次一个人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从后面跑来了一个同村同年级不同班的男生,我几乎没跟他说过话。他跑到我旁边的时候重重地给了我后背一拳,然后就跑掉了。我心里那个郁闷和委屈啊:"妈的,我好好走个路,我招谁惹谁了,给我来这一拳。”身上的痛很快过去了,但是心里的委屈让我忍不住哭了起来,一直哭到家里。回到家,我妈问我怎么了,我说了事情原委,我妈二话不说放下手里的活就去他家找他了。虽然在一个村,但是我们两家住在两个头,弯弯绕绕地也有二里地。等了很久妈妈回来了,具体交涉内容我已经不记得了,只记得妈妈说那个男孩这么一句“你以后再欺负俺,你试试看就是了。”顿时觉得瘦瘦小小的妈妈好高大,心里的委屈也烟消云散了。
还有一次我跟小伙伴一起放羊,在自家地头烤红薯,一个比我大几岁的本家远门的姑姑和一个男的在聊天。我爷爷像通常一样背个布袋子在地里溜达找鹌鹑,养鹌鹑是他的一大爱好,但是通常袋子都是空的,那次也是那样。那个男的笑着说:“这老头成天背个袋子在地里溜达。”只听那个姑姑说:“不知道偷人家啥东西呢。”我在旁边听得清清楚楚,哪容得别人对亲人如此污蔑,张口就说那个姑姑:“你才偷人东西呢,你们全家都是小偷。”于是那个姑姑和我对骂了起来。因为年纪小我没能吵得过她,心里很不服气,被人冤枉还被人骂。爷爷无奈地笑笑说:“你们别吵了,说我偷东西就说吧。你们看看袋子里啥都没有。”一个老年人总不能跟一个年轻的晚辈一般见识。回到家我跟妈妈说了事情经过,妈妈说我做的对,她去他们家找她去。记得妈妈走后我焦急又满怀信心地在门口等着妈妈。我相信妈妈能给我和爷爷出这口恶气。许久,妈妈回来,说那个姑姑被她爸爸骂的正哭呢。我又一次觉得妈妈高大无比,勇敢无比。心中愤恨也烟消云散了。
其实妈妈是一个非常睦邻友善,顾全大局的人,但是在孩子需要她的时候她像一个勇士一样,没有惧怕和邻居撕破脸皮伤了和气,为我讨回了一个公道。如果妈妈不为我出头,让我忍着,虽然也会长大,但是心里也会多带了几条疤痕吧。我想起我小时候被人欺负原来心里是那么难受,妈妈替我出头我又是那么欣慰。而我自己的孩子呢?我似乎走偏了。总怕他会睚眦必报,经常受了委屈安慰安慰就过去了,这也符合了我怕事的个性。孩子是不是也像我当年一样希望自己的妈妈能用怒吼声震慑住作怪者,或者给他一个强有力的支持让他坚决捍卫自己的权利不受侵犯?答案应该是肯定的。虽然这个方式也许不完美,但是没有更好了。
听武志红老师的心理学课,发现人长大后的很多心理问题,行为习惯,追根溯源都是在原生家庭里有迹可循的。父母看待事情的态度,为人处事方式对孩子有些深远的影响。孩子从小受欺负长大后也会被欺负,或者被欺负的经历或多或少的影响。孩子的成长让我看清了自己内心的懦弱,所以我已经学着尝试着让自己为孩子出头。什么面子,什么和气,比起孩子的权利,全都靠边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