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不相瞒,我对中年妇女的恐惧,就是源于我的妈妈,虽然她知道了会很伤心。
这句话不代表我不爱她,只是和她沟通不了3句话就要被吼的情况,让我的心理多多少少产生了一些阴影。
现在我也成为了一位母亲,可能我会更加地理解她,但妈妈对我性格上面的负面影响,我用了很多年才消化掉。
有研究表明,父母经常对6岁前的孩子发脾气,会让他们形成消极的负面人格,产生自卑、内向、忧郁的心理,而且害怕与人相处,甚至会有自杀的倾向。
我们来看看具体会产生哪些影响?
1. 缺乏主见
对年龄尚小的孩子,他们会由于害怕而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久而久之就会觉得自己的想法或者某个决定是错误的。慢慢长大之后,可能就表现为不愿意跟家里人沟通,反正我说什么都是错的,那还不如不说得好。
久而久之,就会缺乏主见,遇到事情的时候拿不定主意,害怕自己做出错误的决定。这样的孩子,往往也拎不清事实的真相,从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2. 胆小自卑
相信我们80、90年代的孩子,自卑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因为文化的断层,教育的缺失,让我们的父母不知道如何去应对孩子所出现的种种问题。
但是,这时候他们已经慢慢地察觉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却没有好的方法去应对,只能靠打骂的方式去引导自己的孩子向好的方向去发展。导致以爱的名义,对孩子进行道德绑架式的教育。
有的家长,甚至进行言语和人格上的侮辱,但是他们却觉得自己没有错。
因为,“我也是这么被数落过来的”,多么可怕的言传身教。
殊不知,正是因为这些语言暴力,正在慢慢地摧毁孩子的自我。
《狗十三》里有这样一段场景。狗十三跑出去找自己的狗狗,让家里人特别着急,深夜了还到处找她。回家之后,她的爸爸不问缘由地对她进行了一顿“说服教育”。狗十三洗完澡之后出来,她的爸爸又安慰她,给她包扎伤口,说:“我都是为了你好!”
为了你好,所以我要先打你一顿,再给你一颗糖吃;
为了你好,我要把你心爱的狗狗扔掉;
为了你好,我不让你喜欢最爱的物理课,而要选择自己讨厌的英语课;
为了你好,我才忙着赚钱,连孩子牛奶过敏都会忘记;
为了你好,我才到处奔波,兑现不了自己说过得话;
......
正是因为这些,让狗十三慢慢地感觉自己被边缘化,连争辩和反抗都懒得做了。
真正让一个人自卑,就是从他感觉到自己已经不被爱和重视了。
狗十三站在一家人的外面
如狗十三一样聪明的孩子,尚且可以慢慢找回失去的自我。
但大部分的孩子,在早期并没有养成那么明显的分辨是非的能力。他们感觉自己没错,但由于对父母的依赖和信任,又无法坚定的判断是父母的问题,可能就误以为自己不够好,所以父母没有以前那么爱自己了。
在苦恼的同时,又被动地做一些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去讨父母的欢心,当得不到父母的赞赏时就会产生自卑的感觉。
自己多么努力都只能被忽视的经历,不要让自己的孩子再去经历一遍。
3. 脾气暴躁
你应该听过很多年长的父母数落自己的孩子,“你为什么是这个样子的?”
作为父母一定要清楚,其实孩子不可能活成你希望的样子,他们只会活得越来越像父母的样子。孩子就像一面镜子,如果觉得孩子丑陋,那么一定要反思是不是自己出了问题?
我在抖音里面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评论。有人问,为什么有的人会有暴力倾向?有个人就评论说:“除了遗传因素,没有其他原因”。可能有点片面,但是不无道理。
我认识一个人,总是说他父亲怎样不好,从小自己怎么被爸爸暴打。他越使劲儿抗拒着自己成为父亲那样的人,最后却慢慢变成了自己最不想成为的样子。
凝视深渊太久,亦会被深渊凝视
有一次我发现,他心情烦躁郁闷的时候,居然会打自己的狗狗,甚至出现轻微的自伤自残现象。因为这件事,我们后面再也没了联系。
从小到大,身边那些喜欢打架闹事、把“死”挂在嘴边的人,家庭关系都比较紧张。这种耳濡目染的烙印,不是外人能轻易干预得了的。
缺乏主见,胆小自卑。孩子可能在漫长的岁月中,通过他人的积极引导以及自我反思和努力,才能慢慢改变。但是如果演变成极端的人格,就不是那么容易可以改变的了。
当然,父母也是人,也会产生情绪,要完全控制住自己的脾气也是不太可能的。偶尔的、适度的发发脾气,也是有好处的,让孩子知道你也有底线原则和情感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