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一个SwiftUI的项目
项目结构
我们发现图2中,项目结构变得非常的简单,只有两个文件#AppName#App.swift和ContentView.swift
我们先看一下相对简单的ContentView.swift这个文件。
代码并不多,创建一个结构体遵循了View协议,重写了body变量的get方法这时候我们发现一个比较让人疑惑的事情,这个View类型用一个some来修饰。
some关键字是什么?
被some关键字修饰的类型被成为不透明类型(opaque return types)。
它的语义可以简单的理解为“返回符合这个协议的具体类型,但不指明具体类型”。
它相当于一个反向范型。通常的范型,我们是需要使用协议本身,并不关心子类是什么,需要被调用者指定。而反向范型正好相反,反范型函数需要使用协议的子类来处理,但是返回一个遵循协议的不透明类型。
范型:具体类型由调用者指定
some:具体类型由被调用者指定
//Protocol 'View' can only be used as a generic constraint because it has Self or associated type requirements
//代码提示以上错误,无法编译通过
//(1)
func someView() -> View {
Text("Hello World")
}
//(2)
func someView2() -> Text {
Text("Hello World")
}
//(3)
func someView3() -> some View {
Text("Hello World")
}
函数(1)无法编译通过,因为View协议内部定义了Self范型,我们可以看下View协议的定义。
public protocol View {
associatedtype Body : View
@ViewBuilder var body: Self.Body { get }
}
这里使用了Self范型,以及Body范型。Swift语法中,这不符合语法规范。因为编译器只能知道View的接口情况,而并不知道associatedtype的具体情况。
函数(2)虽然可以编译通过,但是我们可能用任意视图去渲染,如果每次视图不一样,都要改方法的返回值,那就太麻烦了。some关键字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它可以有被调用者指定具体类型,而不用透明出来。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有一个struct叫ContentView_Previews它遵循了PreviewProvider协议。以下是PreviewProvider的定义
public protocol PreviewProvider : _PreviewProvider {
associatedtype Previews : View
@ViewBuilder static var previews: Self.Previews { get }
static var platform: PreviewPlatform? { get }
}
跟View的定义类似,只不过preivews是statics变量。这个类对应右手边Canvas窗口。可以进行实时预览。previews可以返回多个View,每个View都会生成一个预览窗口。我们可以结合不同的参数,测试各种case。
不同参数的测试
struct ContentView: View {
private var content:String = "test"
init(aContent: String) {
content = aContent
}
var body: some View {
Text(content)
.lineLimit(2)
}
}
struct ContentView_Previews: PreviewProvider {
static var previews: some View {
ContentView(aContent: "Hello")
ContentView(aContent: "Hello\nHello")
ContentView(aContent: "Hello\nHello\nHello")
}
}
以上代码在Content中绘制了一个Text,通过init传入的参数展示内容。Text被设定为最多展示两行。
预览窗口分别显示了一行文本,两行文本,三行文本展示的样式。
不同机型的测试
View协议定义了previewDevice的方法,可以传入一个PreviewDevice对象,测试不同机型的展示
struct ContentView_Previews: PreviewProvider {
static var previews: some View {
ContentView(aContent: "Hello")
.previewDevice(PreviewDevice(rawValue: "iPhone 8"))
ContentView(aContent: "Hello")
.previewDevice(PreviewDevice(rawValue: "iPhone 8Plus"))
ContentView(aContent: "Hello")
.previewDevice(PreviewDevice(rawValue: "iPhone X"))
ContentView(aContent: "Hello")
.previewDevice(PreviewDevice(rawValue: "iPhone 11"))
}
}
以上代码就可以根据不同机型预览视图
如果是支持多平台的项目,还可以根据不同平台预览 ,重写PreviewProvider的platform方法
static var platform: PreviewPlatform? { get }
PreviewPlatfrom是一个枚举,定义如下
public enum PreviewPlatform {
case iOS
case macOS
case tvOS
case watchOS
}
预览代码对原有的业务逻辑无入侵,而且可以事实预览非常方便,调试阶段可以把各种UI的case写入预览类里面,每个View创建时,默认都会创建预览类。
是源代码也是样式表
var body: some View {
VStack {
HStack {
Text(content)
.lineLimit(2)
.background(Color.blue)
.foregroundColor(.green)
.lineSpacing(5)
Text("right")
.background(Color.red)
}
Text("bottom")
.font(.none)
}.colorScheme(.light)
}
这是一个简单的视图布局,我们可以看到它特别像Android里面的布局文件xml。但由于它确实也是源代码,所以在代码风格上尤为特殊,要避免过于混乱导致的维护困难。xml是通过节点对齐的方式书写,SwiftUI也有自己的书写样式。上面的代码我给Text设定了很多属性。我们可以看到它是以链式方式调用的。也有一些容器组件。自动生成的代码样式就是如上面所以,不同属性之间通过【换行】+【Tab缩进】方式排列,容易组件于基本组件之间也用【Tab缩进】方式排列。同一层级多个组件对齐。这可能是苹果官方推荐的一种代码样式,建议所有人都按照这种风格书写,由于属性太多导致很多行,同一层级的多个组件之间建议增加空行。
@ViewBuilder
在上述代码我们看到SwiftUI的布局代码跟Xml或者json有点类似。VStack是个节点里面有HStack和Text节点,HStack又有两个Text。这其中每个节点都可以作为一个完整独立的视图。包括单纯的Text里面的一串属性,多一个,少一个也并不影响其完整性,其最终结果都返回一个View。而@ViewBuilder,可以理解为一种语法糖或者宏,其有点类似于闭包,把一段布局代码封装成一个特殊的对象,这个对象作为参数和返回值传递到各种地方进行复用。
struct RedBackGroundCornerRadius<Content: View>: View {
let content: Content
init(@ViewBuilder content: () -> Content) {
self.content = content()
}
var body: some View {
content
.background(Color.red)
.cornerRadius(5)
}
}
struct FontColorGreen<Content: View>: View {
let content: Content
init(@ViewBuilder content: () -> Content) {
self.content = content()
}
var body: some View {
content.foregroundColor(.green)
}
}
struct MyView: View {
var body: some View {
RedBackGroundCornerRadius {
FontColorGreen {
Text("Hello World!")
}
}
}
}
我们可以看到@ViewBuilder可以把我们既定的样式进行封装,把我们的样式封装成一种容器类的视图。这样我们就可以复用我们定义的一些通用的样式,并且以一种装饰器的方式构建页面。代码变得简洁易懂,复用性强。
接下来我们看另外一个文件##AppName##App.swift文件
import SwiftUI
@main
struct SwiftUIFirstAppApp: App {
var body: some Scene {
WindowGroup {
ContentView(aContent: "Hello World")
}
}
}
struct SwiftUIFirstAppApp_Previews: PreviewProvider {
static var previews: some View {
Text("Hello, World!")
}
}
全部的代码也非常少。首先说一下@main这个写法。
这个写法有点像Java的注解。实际上有点类似,它定义了程序的入口点。它后面必须跟一个struct,后面的类必须提供一个static void main方法,否则会报错,说实话者跟J2SE的main函数有点像。App启动后会调用这个main方法。
假如你尝试再搞一个遵循App的struct,前面加上@main,程序完全可以正常运行,而你原来的App struct就没有用了。我也尝试自己随便写一个struct,不遵循App定义,也实现了static void main方法,程序编译通过,并且也可以启动,只不过后面直接崩溃了。
再说一下App,App是一个协议(protocol),其定义如下。
public protocol App {
associatedtype Body : Scene
@SceneBuilder var body: Self.Body { get }
init()
}
显而易见,Scene也是一个协议,App有一个body属性遵循Scene协议。每个Scene有一个包含一个视图层级树的根视图,并由系统管理其生命周期。SwiftUI提供了一些具体的场景类型来处理常见的一些场景。例如文档和设置,你也可以自定义一些Scene。
同样显而易见,从代码我们也知道,WindowGroup是实现了Scene的一个具体struct。WindowGroup是作为视图层级的一个容器,我们可以简单看下WindowGroup的定义。
public struct WindowGroup<Content> : Scene where Content : View {
public init(@ViewBuilder content: () -> Content)
}
容器通常有一个Content范型,其实现View协议,并且再初始化的时候传入一个闭包,闭包返回一个View。WindowGroup是一个既有的,SwiftUI提供的Scene。Content就是WindowGroup的根视图。
如果我们想要自定义Scene,可以进行如下代码。
struct MyScene: Scene {
var body: some Scene {
WindowGroup {
MyRootView()
}
}
}
系统根据程序状态,以适合平台特性的方式显示WindowGroup的视图。例如,系统允许用户在macOS和iPadOS等平台上创建或删除包含MyRootView的窗口。在其他平台上,就会全屏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