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疯传的中国式接送孩子,让每个中国的家长都感同身受,感触颇多,感慨万千。站在校园门口,在初冬的傍晚,我也亲身感受了一次中国式接孩子之初中篇。
这是一所主城区重点中学的门口,四天前三十年一遇的大雪让道路不再通畅,积雪多路滑是几天来大家最主要的感受,经历了放假、调整,进入平稳期,学校正式上课了。
今天是雪后的第四天,主街路上积雪很多已经融化了,还有一些被铲掉了,很多道路已经恢复了原状,但是一些阳光难以关怀到的地方,一些寂静的街路,包括一些人行小路上,雪依然挺立在那里。经过几天的折磨,很多积雪已经转化成了冰雪的结合体,有的已经失去了原有的色彩,但是带给大家的感受,就是路依旧难走。
放学的铃声响起,门口就像是响过了集结号一样,家长们从四面八方涌来,今天因为道路不好走的缘故,来接孩子的家长格外多。他们站在门口,把车停在路边,放眼望去,从这个十字路口到下个十字路口,街的一侧几乎都被车堵住,各种各样的车停在那里,高级有奔驰、中档的有大众、奥迪,还有小面包、电动车,掺杂在其中,一条街路成了临时停车场,不知道的人经过这里,恐怕忍不住还要打听,这里发生了什么事,答案很简单,接孩子。有人说接个孩子,还这样兴师动众,大家答曰:“不放心。”还有人说,这么乱,学校也不管管。实际上,学校三令五申强调,但也只能做到家长不把车停在大门口而已,因为接孩子属于中国老百姓的私家事宜,不便从行政的命令上予以禁止,况且现在的社会,孩子的安全…
看看这些家长吧,可怜天下父母心。只记得记忆中,父母把我送到了小学校园的门口,我认识了大门,放学后,几个小伙伴就结伴一起回家了,从此,上学放学这件事和家长便没有了任何联系。
家长们的眼睛都死死的盯住了一个方向,那目光中我看到了家长的期盼,那目光中我看到了家长的急切,那目光中更让我看到了家长们那能溢出水的爱意。这个时候,你在他的身边放上点什么东西,他们都不会察觉到,因为他们都太过于关注于某一点了。我顺着他们的目光瞧去,哦那一点是教学楼的某个班级的灯光,班级的灯光明晃晃的亮着,这光很刺眼,但对于家长们来说,这算得了什么呢,哪怕那光能够刺透双眼,他们也注定要看,因为在那片光中,有他们未来的期望,有他们未来所能想到的一切一切。
看家长们的身姿也是各有特色,直直的站着,和目光保持一致的;侧身站立,装作若无其事,实际内心如火的;有的远远的站在大门和街路接口处,抱着双臂,就像隔岸观火一样,实际上经验丰富,心里有底的;还有的全副武装,把冬天的行头全部穿上,还嫌不够,跺着脚,仿佛要克服一切困难,接孩子回家的;还有的带来了小的孩子,站在门口,千呼万唤,这是先接小再接大呀,不容易。
所有的家长们是没有交流的,这种形势下也无法交流,因为每个家长都是十分紧张,都是如临大敌,看他们的姿态原来什么事情都是比不过接孩子重要的。看他们的神情,也是不能被打搅的。
终于,三五成群的孩子从教室、楼前走到了门口,家长们的身子都要掉到了校门口里,有的恨不得冲进班级去,终于他们还是没有这样做,只是把脖子伸了又伸,让脖子的长度能够找到长颈鹿的感觉。
初中的孩子们,笑着、跳着、冲出了校园,男生们都是三五成堆议论着那些永远都属于男孩们的话题,丝毫没有感受到家长们的存在。女孩们都是俩个一伙,咬着耳朵,说着贴心的小话,一天中的这段短暂的时间是最让她们放松的。
孩子出来了,接到了,家长一把搂过孩子的头,恨不得亲上几口,到底还是没有亲,狠狠的按了几下,相拥而去了;又出来了,家长的眼睛里流露出欣喜,和孩子手挽着手,走向街路;又有孩子出来了,可能不知道家长来接自己,傻傻的还往前走着呢,家长一声大吼,他瞬间从空气中嗅出了熟悉的声音和味道,停下来,和家长汇合,离开;终于是接走了一些孩子,这车还不见少,家长们堆在这里,真是的。
眼看着孩子越接越少,有的家长沉不住气了,开始打电话,问老师,开始不安的盯着教室方向的灯光,自言自语起来,灯都灭了,怎么还不出来,还有的家长是在电话问家人,孩子回去了没有,是不是没看到我,得到否定的答案后,继续等待。终于一个男孩走出来了,母亲禁不住的训斥,怎么这么晚,那么多的同学都出来了,孩子的回答简短有力,值日。母亲无语,母子牵手,走了。又出来一个女孩,父亲急忙帮她接过了书包,没有问,但孩子还在解释,父亲撮了撮冻僵的手,毅然背上孩子的书包,一句“走”,坚毅而有力,孩子跟随父亲走了。
终于门口的人群散去,街路上停车、堵车的风景没有了,一切又恢复了平静,如果没看到的人,从这里走过,一切都是那么的正常。但我们知道从放学家长们来到校门口等候,到最终人群散去,前前后后,大约经历了一个小时的时间,在初冬的第一场雪后的这个傍晚,在零下几度的气温中,这些家长的这份等待,更多了几分寒意,多了几分期许,这就是中国式的接孩子吧。那种关心、那种爱意,浓的化不开,让这寒冷都自愧不如。
外国人不理解中国式接送孩子,为什么呢,他们的心理划着大大的问号,但是中国的家长觉的这些是理所当然的,是现在每家孩子少,物以稀为贵呢,还是中国的家长太过于关心孩子,我也读不懂其中的意味,但我知道,如果是我,也会去这样做,这就是中国的社会,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式接送孩子,在中国的各个城市,在各个幼儿园、小学、初中的校园门口,每天都在上演着这一幕一幕的接送剧,大家看它就像每天都要吃饭喝水一样普通,因为这就是中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