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早在两年前,看过一本王觉仁写的《王阳明心学》的书,很粗浅地了解了王阳明。近几年,王阳明的书很火,书店里到处都是有关“心学”的书。
也不知这位五百多年前的大思想家,缘何引起人们的注意,现在有许多说不清楚的事情,莫明其妙的“火”了,一阵风似的!可能是王阳明不凡的经历吸引力大家,至于“心学”,不谦虚地讲,如果没有一定的国学基础,真没有几个人能弄明白。
现在的人们,对于国学的态度也是半推半就,到底什么是国学?我们该继承和发扬什么样的传统文化?我觉得在不久的将来,会有一个系统的阐述,传统文化回归之路不再遥远。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02
其实很惭愧,不过是看了点书,学识浅薄,写国学类的东西实在是勉为其难。可每当看到深刻而有哲理的东西,思维就异常活跃,总想写点东西,就权当读书笔记吧!
书要系统地看,连续地看,尤其是国学历史方面的书,不然就不会有深刻的认识,更不会有所领悟。近两三年,一直深陷于国学与历史不可自拔,直至看了王阳明的《传习录》,对于“心学”才窥其一斑。
中华儒学传承了两千多年,不论是枝繁叶茂的孔孟儒学,还是刻意削剪的程朱理学,乃至独木难支的陆王心学,总还是一脉相承,没有断了根脉。上世纪初,面对列强欺辱,有些激进派把中国之落后归罪传统文化,要打倒“孔家店”,决意丢弃儒家文化。殊不知,如果丢弃了传统文化,搞全盘西化,中国人何以立足?
03
王阳明一生极富传奇色彩,身世不凡,经历曲折,学问广博自成一家。王阳明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王华状元及第,家学渊源,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
在科举几乎是唯一出路的年代,有个状元的老子,对于后世儿孙可谓“压力山大”。可王阳明并不以为然,他曾经对状元父亲说:“求取功名不是第一等的,做圣人才是最要紧的事情。
”幼年志趣非凡,立下心愿要做圣贤之人,显得那样卓尔不群超凡脱俗。王阳明的求学之路异常坎坷,三十年礼佛修道心智迷惑,一朝龙场顿悟如大梦方醒。
王阳明曾自我反省:“自幼笃志学习佛、道,自以为有所收获,认为儒学不值得学习。其后居荒蛮之地三载,才逐渐体会到儒学之简易广大,开始有所悔悟,感觉枉费了三十年工夫。
”真理的探寻之路注定艰难曲折,格竹七昼夜,几乎命绝;得罪宦官刘瑾,遭暗杀险遇不测;被贬龙场,荒蛮之地,日思夜索,三年终悟大道。三十年苦行僧般的生活,分别体悟儒释道之真谛,锤炼强大之内心。厚积薄发,弘扬儒学,独树一帜,构建“心学”宏伟殿堂。
04
阳明“心学”之要义,“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心即理”是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是针对程朱“理学”而言的,有必要说明一下理学的概念。
所谓理学,也称理义之学,应该是以朱熹所归集注解的《四书章句集注》最为正统,以孔孟儒家学说为主流。宋朝以降,被历代王朝奉为治国思想和官方哲学,流传甚久。
作为科举制度的主要考试内容,也是从朱熹理学开始的,从此全天下读书人将理学奉为圭臬。理学之“理”有最高意志之意,类似于老子的“道”,属于形而上的东西,只能服从,不可超越。
孔孟儒学以“遵循自然,弘扬仁德”为要,并无禁锢思想之意。是朱熹以一己之见,曲解了圣人之本意,从而形成了流传于后世的所谓“新儒家”,而非孔孟之儒家经典。
王阳明最初按照朱熹“格物致知”的意思研究竹子,七天七夜盯着竹子“格物”,最后也没有达到“致知”的效果,自己差点送了命。正由此,王阳明与理学分道扬镳,尝试从释、道两家寻求出路。
用了三十年的功夫,逐渐认识到佛教之“空虚顿悟”与儒学之“体究践履”相去甚远,甚至是南辕北辙,终究放弃释、道而归儒学。
05
王阳明心学源于程朱理学,而又大异于程朱,关键是对万物本源的认识截然不同。程朱理学是“向外求”,认为万物之本源就是儒家所倡导的伦理道德,谓之“道学问”。
而阳明心学是“向内求”,认为万物皆源于人之本心,谓之“尊德性”。龙场悟道,王阳明叹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王阳明认为自己搞错了,追求圣人之道,修炼自己的本心就足够了,何必向外求证事物之理!
“道问学”与“尊德性”一直是理学与心学争论的焦点,从而形成两大流派,各有千秋,争论不休。
后世将思想禁锢归罪于程朱理学,事实确如此。“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无事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
这些都是旧时文人的写照,程朱理学沦为考取功名的工具,所培养的文人迂腐无能毫无生气。
从宋朝到清朝灭亡,在长达七百多年的时间里,程朱理学成为主流文化。文化依附于政治,在强权之下,再无别的思想出现,中国的落后源于文化之陈腐与思想之僵化。
06
要想了解王阳明心学,《传习录》是必读之书。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传习录》得名于此,也表明了王阳明传承孔孟儒学的心愿。
王阳明认为,“熟知理学要义,做好道德文章”是不够的,要紧的是修炼人之心性。如果人心被私欲杂念所遮蔽,即使学问再好也是枉然,之所谓“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
他以“心鉴”喻理,人心如一面镜子,需要不断打磨,拂掉灰尘污垢,显露明亮本色。
“心即理”,心是万物之源,这有点唯心主义哲学的味道。人之所以不忠、不孝、不仁、不义,都因为本心被私欲恶念所蒙蔽,一旦回归本心,一切皆为善行。
王阳明继承了儒家“诚”与“善”的理念,强调不断修炼人之本心,使人回归至诚至善之天性,这可能就是心学的核心理念吧!
07
《传习录》是王阳明与弟子的对话录,所引用的、诠释的依然是孔孟儒家学说,对《大学》《中庸》之章句的解释尤为多。
如《中庸》之“尽心知性、存心养性”,《大学》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从王阳明与弟子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大多在驳斥和纠正朱熹对孔孟儒学的误读,自认为是直接继承了孔孟之真传。
著名的心学“四句教”,可以概括王阳明之学说:“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阳明之心学确实具有积极的意义,值得我们去深研细究,赋予它新时代之生命力。
阳明心学之所以在日本受欢迎,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可能就是修炼其强大之内心,“好勇斗狠”符合日本这样的民族。
99��?A�Q7